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完善措施研究
一、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现状
1.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课程的形式
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课程主要有四种:一是专业认识实习。开设在第一学年、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以参观、听介绍为主,内容包括了解企业基本信息、组织结构、车间、产品、会计机构及其核算形式、会计岗位及分工、会计流程及会计账簿凭证等,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及会计核算对象建立基本的感性知识。二是专业实习。开设在第二学年、企业会计核算(财务会计)课程结课之后。以观摩、实习操作为主,内容包括熟悉企业会计全部业务处理流程及流程中各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以会计业务核算为实习重点。目的是使学生将之前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在校内实训中掌握的操作技能通过实习过程与实务相印证,加深印象、提高认识、深化理解、提高操作水平。三是顶岗实习。即毕业实习。开设在最后一个学期,持续3个月左右。顶岗实习是综合实习,采取就业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为各个会计岗位工作,目的是掌握岗位操作内容、程序和技巧,积累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四是其他实习。如“社会调查”,此种实习不占用学习时间,形式灵活,内容与会计专业相关,目的不是为提高其专业能力,而是扩大会计专业学生的视野,锻炼其组织、应变能力,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丰富并拓展专业知识。
2.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效果
总体而言,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效果远未达到预设效果。通过向100名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及座谈,发现100%的学生未能按照实习计划完成各项实习内容,大部分学生仅实习了计划内容的2~3项。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翻看旧的账簿凭证或在做整理装订凭证、打印等办公杂务,很少有机会在实习单位会计监管下进行具体的实务操作,对实习感到失望的学生很少联系指导教师或主动向实习单位提出实习内容方面的请求,通常是混出勤或找借口请假,实习结束时从网上下载篇实习报告上交,完成实习。以至于有超过10%的学生认为校外实习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校内实训收获大。实习报告是目前多数高校判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虽然知道该依据不可靠,却也无意改变。因此,不少高校的会计实习流于形式。
二、造成高校会计校外实习收效差的原因
1.缺少满足教学需要、条件适当的实习单位
由于每个实习单位一般只能接受5名以内学生实习,因此要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实习,需要多家实习单位。但会计专业难觅实习单位的尴尬状况由来已久,首先是企业会计机构的特殊性及财务信息的保密要求;其次会计核算不局限于会计机构本身,会牵涉多个重要的经营部门,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更重要的是――有实习需求的高职类院校难以成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对企业及其相关人员而言,接受学生实习是额外的负担,大多不愿接收,使得各高校会计专业难以设立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
2.校外实习管理难度大,缺乏现场实习指导人员
由于每个指导教师负责的学生分布在几个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必须在课余时间在几个实习地点间奔波,难以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同时,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会安排1~2名工作人员作为学生实习指导人员,但由于这些临时实习指导对学生的基础并不了解、无指导经验,并且他们还必须完成自己份内的日常工作,因此通常无暇或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
3.实习内容无法满足实习要求
通常高校教学大纲规定有各类实习的大致内容范围,负责实习的校内指导教师应在实习前根据大纲要求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内容、进度和要求。但如此制定的实习内容及实习安排是单方面的,未与实习单位进行事前的充分沟通,实习单位一般按照自身的考虑和方便安排实习。因此,高校的实习计划与企业安排的实习严重脱节,实际实习内容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4.实习时间安排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一般,校外会计实习集中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从各校的教学组织来看,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加之理论学习与实习的时间差,使得学生难以及时将课堂所学对照实务进行反思。
5.高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政策及资金支持
虽然高职教育教学重视实践,近些年对校内实训设施的投资力度有目共睹,但对不可替代的校外实习并无有力的政策支持,实习所能得到的资金,如学生交通、住宿、伙食补助、校外指导的聘金还是10年前的标准。这在现今市场化的背景下,已成为制约校外实习正常开展的瓶颈。
6.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实习主动性较差
在校内指导教师顾不上、实习单位指导人员不愿管的情况下,校外实习的学生多处于自治状态。习惯于听从安排、学习的主动性差的学生通常的反应是,每天坚持去,被动地接受实习单位安排的任何实习内容或者逃避实习――经常性地请假、迟到、早退。即使感到不满、感觉浪费时间,学生也不会主动按照实习计划或感兴趣的内容向实习单位提出自己的实习要求。
三、完善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管理的措施
1.重视校外实习,完善教学任务安排
为了保证会计校外实习效果,会计教研室及所在系部应提高对校外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做出适当教学安排。首先,要适度延长校外实习时间。其次,要为实习班指定专职、专业、有实习指导经验的指导教师。第三,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按照现在一般支付标准,制定符合现实要求的交通、住宿及外聘教师标准。
2.做好充分的实习准备
校外实习开始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实习指导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实习任务书、实习指导书。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就实习内容、日程安排、学生管理、实习安全、学生考评等与企业负责人员及现场指导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确保双方就实习涉及的各主要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并尽可能形成书面文件。
3.提高实习教学组织管理
(1)指导教师应做好学生实习前的辅导。一要在实习课程开始时进行充分的实习前辅导,就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组织管理方式、学生应完成的实习任务向学生进行详细、明确的解释,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二要将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或解决办法提前告知学生。三要明确实习纪律。四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决定权,使其在目标明确、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自主决定完成实习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五要就实习报告撰写进行必要辅导。
(2)完善对实习过程的控制管理。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协调、及时解决问题,应保持与实习学生和企业实习指导人员的联络,及时了解实习情况。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争取实现实习效果最大化。对实习过程与原定实习安排出入较大的,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协调或调整。
(3)重视实习总结。学生因各方面的学识、经验有限,实习经历并非全部都能转变为正确的的认识和经验,有时会形成片面或扭曲的观点,因此指导教师应重视实习总结,除了认真审阅实习报告外,应安排适当时间就实习过程、学生实习表现、实习态度、实习结果进行总结,与学生就实习进行全方位对话,了解学生的想法、考察实习效果,对学生尚存疑问进行答疑、对学生的错误认识纠偏,及时巩固实习效果。指导教师同时还应对实习教学管理进行总结,对实习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办法,以提高校外实习的管理水平。
4.完善校外实习考评办法
校外实习的成绩考评应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两个部分,各部分占学生实习成绩的比例可按6:4或5:5分配。过程性考核以实习单位指导人员的评分为主,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按照职业基本素质的要求设置;结果性考核以教师评分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理解、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实习报告的撰写。为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指导教师应关注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真实性,对撰写内容、专业及叙述水平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符者应进行查验、核实,严肃处理。
本文作者:陈杰、王蓬 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工程系
会计制度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实习论文 会计电算化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论文 成本会计论文 法务会计论文 银行会计论文 基础会计论文 商业会计论文 会计审计论文 税务管理论文 网络会计论文 金融会计论文 企业会计论文 会计核算论文 部门会计论文 林业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论文 会计监管论文 成本核算论文 会计控制论文 会计基础论文 会计教育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会计实践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