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生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近年来高校频发大学生危及自身乃至他人生命的事件,大学生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珍惜生命以及生活没有目标等诸多问题已为社会所关注,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观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成为高校必须研究的问题。“三生教育”作为云南省首创,其课程开设的时间不长,目前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且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意义探讨方面,关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还显得单一和薄弱。为此,探索集高校教学、管理和社会资源于一体的“三生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三生教育”的概念及内涵与教学模式的一般界说
1.“三生教育”的概念及内涵2008年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首次提出“三生教育”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界定:“‘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三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了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时代要求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过程。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互为基础,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又各具特点,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2.教学模式的一般界说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学―导多元立体化互动”的开放教学模式为基础,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中心,以教学资源整合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体系。
二、高校“三生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一)理论研究
“三生教育”终极目标是育人,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因此,“三生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前提,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始终。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导研究全过程,力求通过理论研究、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要素形成创新教育新机制。表现在: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学科全面性、系统性和学生需求的统一;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交流、思考体验、自我教育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有效整合学院及社会资源,注重认知教育、体验教育、感悟教育相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教学对象参与性、实践性评价,突出教学过程的多样性评价。
(二)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观念付诸实践的桥梁。“三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目标制订既要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核心思想,又要反映课程本身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具有实用价值,使之处于课程体系开发研究的核心。
1.纵向:“三生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三生教育”内容丰富广泛,涉及不同学科、专业。首先,应从课程整体角度去认识课程本身;其次,基于“三生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课程体系应是多种要素的组合,既有核心课程,又有与“三生教育”直接相关的辅助课程(公共选修);最后,在现有高校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与“三生教育”密切关联,具有延伸性或附加性的公共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皆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上课程所包含的要素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课程组合,可以使不同的学016科和课程服务于教学目标,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且能发挥各课程特点和学科优势,整合和利用学院自身的资源。
2.横向:“三生教育”教学相关资源整合与开发“三生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是传授知识,注重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感知其价值意义的教育,而感知的根本方法就是实践体验。为此,在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板块中,我们以“学分银行”为载体,设计主导思想是强化实践教学创新以及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服务于教学目标。主要做法就是:在“学分银行”手册中设计两大板块:一是必选板块,主要是服务于理论教学的主题,是教学主题延伸的活动,如讲授生命价值辅之“生命线”活动。二是自选板块,其中设计了多元化的感悟体验教育:
①以学院学生为主体、内容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
②专业学习和能力拓展;
③涉及多学科、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
④参与社会实践;
⑤参加院内外比赛;
⑥就业、创业相关活动。“学分银行”手册设计,一是能满足学生个体兴趣和需求,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其对活动的接受度;二是既能满足课程共性需要,又能较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同时与“三生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三是将所有与“三生教育”相关院系、职能部门、社会资源都集中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上。
(三)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模式形成的基础,是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措施等,是“三生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所在。“三生教育”涉及多学科知识,其本身要求不能按单一的教学思维组织教学。就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特点、教师个性、教学组织等进行全盘考虑,有效整合各教学要素;同时,力求教学方法、方式多层次、多视角,对课程讲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如:讲授“幸福观”,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基础上,精选热点问题和案例作为论据生动讲解,力求把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把学生关心的热点信息、最新研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外,构建互动式教学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立体化、空间化教学手段措施,以此吸引学生的关注,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如在讲授“生命价值”时,围绕教学内容播放视频《生命最后十分钟》,把课程讲授内容与图像显示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简明化,引导和促使学生去思考,并辅之实践教学“生命线”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充实,让学生在自我思考教育过程中加深对生命价值的学习和理解。
(四)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立体化教学模式应建立在一个有效的考核评价基础上。这需要一个可以提供完全整合课程流程以及可行的操作模式,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整合。立体化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的基本思路是:倡导动态的多层次考评模式,主张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注重教学过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立体化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的策略是:长期考核和阶段考核相结合。长期考核是由任课教师(辅助课、公共选修课、关联课)对选课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学分制来体现;阶段考核是核心课程考核。这一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师评、自评、他评的评价方式和手段相结合,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且能较好地整合相关资源。
三、高校“三生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效果
高校“三生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价值,又体现了教师“教”的主体价值。在这一模式中,纵向上既有不同要素构成的课程组合,横向上兼有相关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宽度组合,较好地服务于教学的目标。该研究是对“三生教育”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补充和探索,从教学、管理、社会多角度共同着力和服务于“三生教育”教学目标,为其他高校开展“三生教育”提供科学借鉴,具有较好的理论和运用价值。综上所述,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由教学过程诸多因素相互关联构成。高校“三生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合理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作者:马惠萍 单位:昆明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