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联性
摘要:素质教育在党的十八大中再次被强调,素质教育主要是解决“如何培养,怎样培养”的问题,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基础,主动、发展、实践、创新及参与性等各个方面。实现“三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都需要经过这几个方面。所以,理解和掌握两个各自的内涵、捋顺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介绍三生教育内容开始,在其基础上重点论述两者的关系。以期为开展包涵三生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推广提供一份帮助。
关键词:三生教育;素质教育;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它主要是面对所有的人员,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德智体各个方面都收到均衡的发展,让他们都具备自我开发的能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而最新的表述再次清醒而郑重的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主要是解决“如何培养,怎样培养”的问题,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基础,主动、发展、实践、创新及参与性等各个方面。实现“三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都需要经过这几个方面。所以,理解和掌握两个各自的内涵、捋顺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介绍三生教育内容开始,在其基础上重点论述两者的关系。以期为开展包涵三生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推广提供一份帮助。
一、三生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三生教育的内容
“三生教育”是生命、生存、生活三种基本教育的简称,其包含基本而重要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注重培养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知、尊重和珍爱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生活教育”主要是让人们了解生活常识,具备生活技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可以抛却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生存教育”则主要是培养人民的生存知识,让人们拥有强大的生存意志,让其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下来。最后通过“三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三生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主要是关于生命文化与智慧的教育。生命教育主要是研究生的命价值,让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养成积极健康的生命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命价值。爱惜自身、尊重他人,使得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教育具有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大特点。学校的生活教育主要是提高教师、学生的生活质量,从各个方面入手,培养他们的言谈举止,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珍爱和珍惜家庭和集体生活。生态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们与自然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让人们能珍惜现在的生态环境,爱护自然、珍惜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让人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珍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的相处,长久和平的发展。
二、浅谈“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三生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基本一致
素质教育是一种回归教育基本规律基本价值的一种教育,受教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关注的焦点。对比“三生教育”内容可以得知。两者都以“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两者都以平衡发展学生各项基本素质为主要教学内容,两者都以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为教学目标。
(二)素质教育的使命要求进行“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拥有良好正确的生命观,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从而理解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自我和他人的生老病死,接收自然界各个物种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及规律的,进而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自然界和谐发展。这是素质教育遵循的最基本规律,也是素质教育想要达到最基本的目的之一。生存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存观,了解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合法高效的解决安身立命的的能力,能够在面对危险时能够选择适当的生存方式;使其拥有良好的生存观,让其能够正确的面对生命的各种挫折,笑对生命,珍爱生命。这是素质教育中关于基本能力部分所想达到的目的,通过进行生存教育就可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生活教育则主要是增加学生对生活常识的了解,增加对生活的实践,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进而了解生活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父母、他人和社会存在感恩之心;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不仅仅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其有物质和精神组成,在生活中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要勇于面对现实,形成良好的生活追求,不攀比不追风,能够正确的面对生活的诱惑和不公,善待自己和他人,了解生活的真谛,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生活教育所所达到效果正是素质教育中有关素养方面所要求的。
总之,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三生教育”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罗明东,何元.论“三生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02):5.
作者:齐卫彦 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