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3篇
(一)
以下是我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融入“三生教育”的一些尝试:
一、在造型・表现中动之以情,以情造型。
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体现自我价值。比如苏教版中《与建筑相伴的壁画》,我设想请每位学生画一幅反映自己初中生活的画,再整合成一件大型的壁画作品。结果在他们的文字和图画中,透露出无穷的压力、辛劳、沮丧、抱怨、失望……甚至是觉得生命的无趣无味,我很震惊。我的初衷是想让他们感悟,初中三年中有很多美好的值得留恋的东西。怎样去触动他们内心美好的情感呢?为此,我整理了这届初三学生的照片,再配上歌曲《北京东路的日子》,制作成了一段视频。大家看了一遍又一遍,有的同学甚至潸然泪下。这次教学活动感动了他们的同时,也更温暖了我。正如穆尼尔・纳素夫说的:“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在其他造型课中我还动员学生把家里闲置的玩具、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等带到学校资源共享,不仅开发了美术资源,而且还引导了学生变废为宝,让他们获得分享的快乐。我想只要赋予了感情的作品,不管你的技术技巧怎样,就是有生命的作品,对自身来说就是成功了。因为在这些感情里面有尊重、宽容、友情,对自然、生命的爱,还有对自我的肯定等等,而这些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二、在“设计・应用”中从人出发,关注生活、社会、环境。
“物以致用”,培养学生意志、耐心、集体荣誉感、成就感,体验美术融于生活的乐趣。首先设计理念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比如学校里宽敞明亮的教室、高矮适宜的课桌,还有社会上的盲道、残疾人通道等等,里面无不包含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先从使用者的身份去构思作品。其次我根据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生活中的图表》这课中,我请学生设计自己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表。这样让学生懂得体谅和关爱父母,并能养成勤俭节约、不乱攀比的好习惯。在《招贴画》这课中,使学生能关注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大家课后对能源的调查,让学生了解到能源的匮乏,从而使他们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并能通过自己设计的招贴画,号召大家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开始。我还借助校运动会和艺术节的平台,激发学生创意,设计会徽、服装、道具、标语等,真正把设计运用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最终使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在“欣赏・评述”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感受真善美。对该领域的人文性培养首先体现在学习方式上,比如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会引导学生先对其预习: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介、所处的地理环境等了解;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作初步的了解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作课堂讨论;对同一时代的名家名作进行比较等等。通过这样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同时也能更加客观全面地理解作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三生教育”把人真正引向生命领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来,是真理教育、能力教育、自由教育、尊严教育。它使受教育者知生理,调心理,晓事理,明伦理,懂哲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融入“三生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徐继芳 单位:徐继芳
(二)
一、数学教育要善于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教学情境,突出“做中学”。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更为迫切的是怎样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让学习力贯穿学生未来的生命历程,教学做合一,整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这四个方面的数学教学目标,使学习的思想、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习惯得到统一,在“教、学、做”的整合中沟通儿童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生活能力。整合学习和发展能力并不排除通识性的做法,即书本知识学习―讲解或讨论―巩固练习―理解应用的一般过程,但对此必须关乎儿童的精神成长,并给数学活动赋予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符号知识和一般性结论的接受。课堂教学要在教学情境中融合儿童的生活感受,促进师生对话互动、致力于教学过程分析、自我学习评价,以及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等。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般性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并获得支撑性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不断出现的新的学习情境中,面临新的数学问题时能游刃有余。
二、特定的情境才能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对此,我们必须区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在科学用语中,成绩单纯指完成某一学业的既在事实,而没有具体明确这一学业是如何完成的。能力则指完成既定学业的水平和潜能。二者的区别在于成绩是外在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潜能则是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的可能。当然,能力主要是学生通过经验获取或系统学习而掌握的,但不管怎样,能力总是融入具体情境中,能力因问题情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小学数学教学务必要创设“做中学”的教学情境,促进知识迁移和向能力的转化,其目标也是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与生命成长。小学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它使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奠定儿童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构成儿童的基本文化素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的未来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甚至直接决定着儿童的身心状态和生活质量,影响儿童未来的生命品质。在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当前数学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和应试化的倾向,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做中学”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三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做中学”的教学研究,使教师的理论视野更为宽阔,师生共同活动的自觉性更为突出,它能有效地改变和优化课堂教学的生存状态。
三、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研究旨在从“有效教学”走向“生命成长”的教学。
伽达默尔说:“实践就是行动――而且它还是一种清醒的意识。行动不只是做。人是一种自行动的东西。”小学数学“做中学”是教学实践,它包含理念和行动,是“手段――目的――过程”,“它在双重意义上体现:一是提高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二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自觉”(叶澜),通过情境整合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关联“每个人的潜在的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之所以强调情境整合,正如叶澜教授所言:“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拆开来被教育,教育者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样不可能在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不同活动中,只在某一个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也就意味着教、学、做三者必然要在教学活动中整合并融合。数学学科的逻辑体系性构建及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都决定着只有在“做中学”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思维,让数学教学伴随儿童生命的成长。
四、结语
小学数学“做中学”在南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于理论研究上形成了共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了一批“做中学”示范学校,产生了一批特色学校和高素养的教师。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所做的“主题事件式”学习力研究就是将“做中学”的思想与脑科学的原理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在当前是最为前沿的,也是最有学术内涵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研究。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金春平老师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都以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做中学”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参与的学校有20多所,参与的教师有100多人,他们开设的公开课受到全国多省市专家好评,金春平老师还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单位的表彰。金春平老师的著作《十年一剑》和他的研究成果在全省和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作者:许红梅 单位: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三)
一、运用课文资源,引导学生认识珍惜生命
语文学科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学科,如三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讲述了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说明了生命起源于我们人类;又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等生命专题说明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向上的,就是美,告诫人们应该尊重生命。教学中运用这些课文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运用课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和价值教育
近几年,校园杀人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学生生命最主要的杀手。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识和价值,极易轻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针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应积极运用课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价值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三、运用课文资源,教育学生掌握生存知识,重视生存环境
生存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具体,生存教育中提到的“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等同于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价值观、环境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反映环境教育的课文有许多,如反映人类对战胜自然充满信心与向往的《青山不老》,反映人类借助自然环境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映人类对自然热爱之情的《草原》,反映人类对自然贡献的《燕子专列》,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认识的《只有一个地球》,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赞赏的《花钟》《秋天的雨》等。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四、运用课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直面挫折教育
直面挫折是生存教育内容中的一个生存技能。常言道:“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因而,教师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直面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教师可生动地讲述名人爱迪生、开普勒及诺贝尔的成功事迹,教导学生学习他们不因遇到困难、挫折就丧失信心、精神,而是在逆境中凭着顽强、坚毅的品格认真钻研,为人类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五、运用课文资源,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目标
语文教材本来就是以生活教育为主的人文教育,大多数课文都是反映生活教育的文章。所以,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把生活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如在讲授《穷人》时,可让学生了解外国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人生命运,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总的来说,语文教材中有关生活教育的主题很多,在语文课堂渗透生活教育,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把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把语文技能和生活技能联系起来。在语文课中学会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享受幸福的生活。总之,只有在“三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下,更新观念,创新教法,才能引领学生善待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肖瑾瑜 单位:峡江县水边中心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