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艺术教育论文 > 课程思政下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

课程思政下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2-21 05:53:00人气:368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育人功能。尽管公共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各有各的概念界定及本质特性,但是公共艺术教育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上,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有着相同的目的性。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健雄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江南丝竹鉴赏”的实践来看: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应把准时代性、把握思政力,并把好教学质量关,才能发挥出独特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公共艺术教育;“江南丝竹鉴赏”

2018年5月3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A2。高职院校开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同样应挖掘其课程思政潜能,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内容具象化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艺术其实是一种心态或者说是一种心境,它是人的需求得以满足,并做到使物质形成新的和更有意义的形式的某种活动。能体会到自身正在从事的事业并从中获得愉悦,同时使其内在生命的展示和物质世界的有序发展结合在并存的现实中―――那就叫艺术[2]12。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高职教育面向工厂企业,面向就业岗位,强调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岗位需要相对接,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但普遍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必须担负起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内容具象化,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思政功能,通过恰如其分的公共艺术教育,使广大学生成为既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具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1.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其本质特性要有新的理解

我们知道,“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的育人模式提出来的。如果说以“课程”为主的思政教育属于“显性”教育的话,那么“课程思政”则侧重于“隐性”教育。思想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隐性”教育模式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这一角度讲,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正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理念向创造性思政教育理念的转变。事实上,课程思政本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教育制度”,它是儒家“文以载道”和“诗教”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我国既有历史传统又有文化基础,更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甚至就是一种授课的常识。今天强调“课程思政”,并不是说它是一种新生事物,更多的是要唤醒人们在重视“教书”的同时更要重视“育人”,这与80年代提出的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到了后来,我们的“现代化列车”跑得太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贯穿”教育被部分学校和教师忽视了。应当说,今天强调的“课程思政”比过去的“贯穿”教育要求更高,也更加明确和具体。高职院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质,课程文化就是课程在实践展开和功能实现过程中相关制度、规范和内在精神等多重因素的文化集合。

2.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要有正确的认知

审美是艺术的本质。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当把审美教育作为其魂与魄,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美的概念、美的内涵和美的规律,在审美的实践中形成审美的基本素养并掌握审美的基本能力。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能满足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应把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及其他通识教育有机地融于一体,并以此推动高职院校的“三全”育人落准、落细、落实。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新潮流、新群体、新思想,把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和美育融合起来,形成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艺术教育新方法、新路径;应该在“课程思政”语境下,梳理和总结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成效,研究和探索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结合课程思政理念,以形成高职院校“艺术+思政”的有效育人新模式。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在理想信念方面缺少坚定的理想和奋斗的梦想,甚至缺少必要的自信。教育工作者们还应该利用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理念,结合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探索一条可以增强艺术教育课程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以创新和丰富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

二、把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思政力

公共艺术教育是传承创新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好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必须在突出艺术教育课程思政时代性的基础上,把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思政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乐于参加社会实践,与艺术专业教师一道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展示,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并能为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和农村提供艺术服务。

1.把握公共艺术教育的本土化特色

对于课程发展,物质投入虽是基本前提,但文化和精神等理念性因素则构成了决定课程发展质量的灵魂。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等教育的职责之一。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担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重任,担当起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使命。多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扎根地方、行业或经济开发区办学,深受地方、行业、开发区产业文化的滋养,与地方文化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在传承与创新地方优秀文化、行业产业特色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将地方优秀文化、行业产业特色文化纳入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选修课程,让学生参与地方文化的艺术实践,将公共艺术教育与本土特色有机融合。这样做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区域以外的学生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文化,进而热爱地方文化,自觉树立起对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还应发挥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专业优势和研究特长,组织围绕地方优秀文化、行业产业文化开展理论研究、作品创编、宣传推广,以推动地方优秀文化和行业产业文化的创新发展[3]73-76。

2.把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地处太仓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健雄学院)开设的“江南丝竹鉴赏”课程,其课程文化正是通过功能的有效发挥得以彰显的。江南丝竹发源于16世纪中叶的江苏太仓,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地区[4]183-185。其轻巧、明朗、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是江南人民乐观性格的真实写照。江南丝竹很好地展示了山清水秀的江南风貌和民间节庆的愉悦情景,体现了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生活幸福的社会风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艺术作品的感染力、穿透力、生命力一定来源于人民,来源于人民的生活,脱离人民的艺术一定是无源之水[5]96-101。应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接受艺术陶冶的同时理解中华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具体而言,把公共艺术教育创新落实到“江南丝竹鉴赏”上,也就找到了公共艺术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当然,相较于其他课程,如何针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从培养社会主义艺术观的角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这类课程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等功能,让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值得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教师认真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课题。

3.把握思政教育的育人本质

20世纪90年代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职业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生长,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专业人才。但是,到了21世纪初,人们发现一个问题:职业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工作实践,其动手能力才会达到行业基本要求。教育专家把这一现象归咎于课程设置―――大多数课程都是本科课程的“压缩饼干”。于是,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大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增加实践环节,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课时等等应对措施。同时,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高职院校的专业性也越做越“强”。过窄的专业面不利于专业之间的交互,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公共艺术教育变得可有可无,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空间受到空前挤压。为此,健雄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本着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家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文化的层面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6]134-136。学校还从校本文化着手,把校史、校情及太仓娄东文化编进教材,把学校多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成果、典型人物事迹及重大纪念日等融入教材,增强了校本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健雄学院精彩上演了一场快闪活动:空中展示航拍的新太仓,用江南丝竹演奏做背景音乐,既大气又清新。吴健雄纪念馆、吴健雄文化广场,每一处校园景观和标志建筑都奏响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这是健雄师生对祖国最深情的表白。这也是一堂健雄学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思政课。它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情感纽带,用江南丝竹的旋律拉近了每位师生与祖国的距离,让我们跨过学校围墙,思考“我”与“家”以及“我”与“国”的联系,潜移默化地涤荡了广大师生的心灵。

三、把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关

艺术教育决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教育,它蕴涵着道德评价、价值导向的功能[7]112。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脱离课程的专业属性谈思政,就如无源之水,就会失去依托;脱离课程的思政属性谈专业,则如无舵之舟,就会失去方向。我们思考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问题,目的就是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思政力”来影响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促进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为此,必须切实把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关。

1.关注教育对象,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00后”的青年人,他们的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发展需求很明确;同时,他们的价值认知也很多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注重扩展教学形式,为他们提供能够展示个性的舞台。为此,教师可将思政元素有计划、分专题地融入“江南丝竹鉴赏”课程,让地方优秀艺术人才走进学校课堂,以增强艺术课程的吸引力、创新性和思想性。教师要发挥高职院校的实践教育优势和学生善于动手、对课外活动感兴趣的普遍特点,创造条件让他们熟悉江南丝竹音乐中各种乐器之间的组合形式与技术技巧的运用,或参与部分经典乐曲的录制,以此来意会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路径,了解传统音乐的基本内涵,并在保护和继承“江南丝竹”这一国乐精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2.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艺术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艺术教育课程所描绘的情境和所表达的思想,继而通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来引导学生进入崇高的意境,让学生接受到美的熏陶[8]143-146。与此同时,要让江南丝竹走进校园,必须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江南丝竹演奏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的师资,是推动江南丝竹扎根校园的永久动力。一方面,健雄学院与太仓市文化馆合作,借力江南丝竹演奏名家来校开设讲座,并联合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同时,选送校内的年轻艺术教师参加地方艺术团体的省内外演出。另一方面,以学校艺术教师为主体的江南丝竹教学教研团队,通过购买有关理论书籍和光碟进行自学,并以江南丝竹研培工作坊为基地,从“传什么”“承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以及“如何教”“如何学”等方面开展丝竹教学研究,并从江南丝竹演奏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使“江南丝竹鉴赏”课程更好地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总之,要想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思政成效,就应该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思政内容充分具象化,并有效把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思政力,还应努力把好其教学质量关,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A2).

[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杨荔.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认知与实施策略[J].江苏高教,2019(10).

[4]吴子铭.新时代江南丝竹的传承与“活态”发展创新[J].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2019(7).

[5]彭林权.论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三维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6]朱雯.“非遗”视野下高校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谈[J].美与时代,2014(11).

[7]林会如,张新冀.浅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

[8]詹皖.论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色[J].艺术百家,2004(5).

作者:洪惠敏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