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各个层面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也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发展前景。文章立足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实现合理和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提供可行的意见。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
1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作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二十世70年代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化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和用人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对我院会计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数据分析(数据来源于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发现每年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能维持在96%左右(其中包含毕业后继续进行学历深造(专升本)及参军入伍13%)。似乎表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态相对宽松,但这显然这与事实明显不符。一方面,将一部分专升本继续进行学历深造的毕业生、参军入伍的毕业生列入就业率统计范围,营造出就业率虚高的表面现象;另一方面,毕业生迫于毕业即失业的压力,为了就业而就业,因此,缺乏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加之对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认识不足,实际到岗后,企业满意度低,频繁跳槽,短期换岗率高。因而真实就业信息仍需通过二次就业率的统计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后期反馈进一步佐证。
2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为学校办学方向提供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设计了毕业(实习)生调查问卷和企业调查问卷,用于调查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象为我院会计系2015级毕业生及接收我院毕业生的企业单位,问卷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毕业生找到工作的能力以及稳定持续工作的能力,而且包括工作中所要用到的在校期间所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加入了毕业生自身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等个人因素,具体分为:自我管理与岗位适应能力、后续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几个方面。问卷共包括20道题均为正向问题,共计100分,每道题均采用五级评分方式,得分越高说明毕业生就业能力越强,反之,说明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弱。在针对毕业生设计调查问卷的同时,我们也对近几年接收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设计了调查问题(用人单位版),所包括的内容与毕业生问卷内容相同,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摸清各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方面的评价,统计分析出各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相关能力的重视程度。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整理,影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供需关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社会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用工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后不断的扩招所导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相比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毕业生对岗位的需求量远高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而且还存在一些高职毕业生由于能力所限而无法从事的岗位,从而形成用工岗位数量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再加上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单位受学历观念影响,在招聘过程中,不顾岗位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过分盲目的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以期望提高单位的人才储备质量,亦或是要求应聘者在上岗前需有相应岗位的实践工作经验等,通过对企业调查问卷的分析整理,有21%的企业要求毕业生本科及以上学历,有46%的企业要求毕业生具备相应岗位的工作经历,种种原因都将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特别是对于会计这种技能型人才,在一定时期,在行业内部就会出现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的现象。
(2)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技能型人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与本科无太大差异,重理论轻实践,实训实践课时比例不足,或者把实训实践课演变成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题,这种实训课与市场所需没有完全对接,学生到岗后不能及时适应岗位环境,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学习观念,通过对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63%的毕业生到企业上岗后短期内无法适应岗位工作,觉得“企业实际操作与在校所学不一样”,对实际操作部分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甚至记账凭证都不能顺利完成。而企业更表示除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之外,对于毕业生的写作和数学运算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也有待提高。如此种种,造成毕业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岗位所需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3)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首先,由于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及本科生,其优势在于综合实践能力。但是,一些高职毕业却未能发扬自身求职优势,在校期间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与本科生相比缺乏必要的岗位竞争力。其次,一部分高职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对自身能力定位不够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目前,高职毕生大都是“90”后,他们个性鲜明,将自身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通过对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所考虑的因素排列前三项的分别是:有43%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时倾向于省会城市、地级市,而毕业后希望能回到和源地所在的县城、乡镇农村的相对较低,有32%的毕业生将工资待遇排在第二位。通过对问卷分析整理,32%毕业生所期待的薪酬待遇在2000~2500元之间,16%毕业生期望薪酬水平超过3000元。而目前企业所能给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实际工资待遇大多集中在1200~1500元期间。有26.7%的毕业生将单位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所能给自身提供的发展空间排列第三。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一味追求单位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单位未来所能给自身带来的发展机遇等因素,这种高标准的择业观念与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不符,无形中增加了就业阻力。第三,大部分毕业生在离校前并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临近毕业赶制出一份大同小异毫无特色的求职简历,到企业应聘时对所应聘单位、求职岗位一无所知,准备工作不充分,加之在校期间所接触的环境单一,对基本的面试沟通技巧更是知之甚少,导致面视时自卑、焦躁、沟通不畅,从而丧失就业机会。
(4)共他外部因素的影响①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制尚不完善,没有设置就业指导部门,对于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不系统,也没有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甚至就业管理制度和程序都没有明确,对毕业的的职业规划流于形式。②学历提升与就业不能同时兼顾。目前,大部分的高职学生,特别是高中层次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来提高就业机会,报着“两手准备”的态度。而“专升本”考试和会计专业职称考试一般都在每年的5月份进行,在此之前,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考试复习,找工作单位的热情不够高,精力不够用,错过了就业机会和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③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市场链接。由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和人才市场特别是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市场链接,致使毕业生的需求和供给关系不顺畅,企业单位需要用人时找不到人才输出单位,或者找到了学校,但错过了学生就业的最佳时期,而毕业生就业高峰期,企业又处于阶段性饱和状态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学校未能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来整合教学资源,没有依据社会市场需求调整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设置,导致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岗位所需不一致,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工作环境而失去就业机会。
3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建议
3.1找准人才培养定位,贴近就业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做为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立足地方、依托行业、服务基层,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研为途径”,充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适时掌握行业发展的动态和企业岗位目标需求,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为毕业生争取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就业竞争力。
3.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毕业生竞争实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学校与企业间缺乏有效的链接,沟通不畅,导致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出现“错位”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失衡现象,高职院校应注重市场调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企业及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听取社会各方对人才需求意见及建议,了解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在实际工作能力、知识结构水平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同时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回访,收集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教学方法、考核途径,使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最大化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3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想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要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在进行普遍就业政策宣讲、面授择业技巧的同时,将个性化、人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融入其中,使毕业生离校前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3.4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要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不仅是传授学生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还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理性地认清就业形势,不盲目、不悲观,把握好择业的期望值,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4小结
当前时代背景下,要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开辟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作者:孙颖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会计制度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实习论文 会计电算化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论文 成本会计论文 法务会计论文 银行会计论文 基础会计论文 商业会计论文 会计审计论文 税务管理论文 网络会计论文 金融会计论文 企业会计论文 会计核算论文 部门会计论文 林业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论文 会计监管论文 成本核算论文 会计控制论文 会计基础论文 会计教育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会计实践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