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与创新
摘要:当前,部分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存在课程门类少、课程质量低等问题。地方高校应该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大数据及地方文化艺术资源,转变艺术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考核评价等,推动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地方高校;教学改革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中心环节是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实施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善和有效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地方高校较为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对艺术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艺术教育在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建设、教学改革、奖励评定等方面的工作有所欠缺。其次,部分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开设课程门类少,以音乐、美术、影视鉴赏类课程为主,戏剧等与教育部规定的任意性选修课的开课数较少。最后,部分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高质量课程较少。一些一线教师对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课程内容固化,教学手段落后。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地方高校全面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和特征
艺术思维是一种让人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思维,其能够使人在审美观照下获得美好体验与精神享受,让人实现自我升华。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践行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是对当下社会行业分工明确、高校专业细化的状况的“补充”。行业和专业的细化使大学生在专业性上越来越强,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学生在交互、合作能力与科学、人文精神上的缺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是以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手段。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有其特殊性,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高校有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其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实现离不开公共艺术教育。可以说,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多向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注重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与当地的政府、社会、企业形成密切的共生关系,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并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地方高校往往围绕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会成为推动地方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地方高校借鉴和引入当地文化艺术资源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有价值的。一方面,丰富的地域文化艺术资源能够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接触多元文化,开阔眼界;另一方面,地域文化艺术内容的介入能够使未来服务于地方的大学生形成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这些地域文化艺术也能通过高校教育得以传承、发扬。因此,地方高校结合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地方高校应通过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熟悉地方文化艺术,走进地方文化艺术空间,参与地方文化艺术实践活动,获得审美享受。
二、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转变与提升
公共艺术教育有其发展规律。经过多年的实践,地方高校初步构建起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模式,确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但是受以往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地方高校未给予公共艺术教育足够的重视,其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缓慢,在教育模式上与时代脱节,在课程改革上较为滞后。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大众的学习方式和信息交流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的教育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变革加速,呈现出新的特征,在线课程、微课、翻转课堂、沙龙、竞赛等各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早已被应用于高校的教学实践。然而部分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授课手段等未得到及时更新,导致艺术教育效果不佳。审美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艺术是一种美的创造,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教育是十分复杂的,不仅包括为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而且包括对学生审美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种手段的参与和多种语境的熏陶。“美育,通过审美对象的形象之美来感染受教育者;情育,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产生艺术评价并陶冶情操;悦育,使受教育者在自觉的享受中感受艺术、接受教育。”①要达到这一目标,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高校仅依靠自身完成这一任务也可能会力不从心。因此,高校对艺术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与企业和艺术团体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必然。地方高校应密切结合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的艺术课程,丰富艺术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式学习过程。这是未来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高校提供多样的艺术课程,不仅需要有赏析、史论、评论、实践等大类的课程,而且应当有更全面的具体艺术门类课程,如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摄影、音乐、戏剧、电影、舞蹈等。此外,地方高校还应该提供诸如剪纸、农民画、布艺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课程。艺术种类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要求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形式不能局限于高校课堂教学。地方高校应该与相关企业、艺术团体等密切联动,形成合力,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具备社团型课程和开放型课程的特点,不采用固定的大纲教材,课程教学时间自由,教学方式灵活。如,陕北剪纸课程可由教师、陕北剪纸艺人以及文化创意设计师共同完成教学。教师在学校讲解基础知识,学生在掌握陕北剪纸的基本知识后进行田野考察,现场观摩剪纸艺人的创作过程并动手体验,之后到相关文创企业了解剪纸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感悟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状况。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既能够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能够体验实践活动,学习一定的技能。这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会更强,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会更深入,艺术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网络时代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刷复制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拉近了以往被深藏于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经典作品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建立在网络和大数据技术基础上的在线课程提供了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视频公开课程、资源共享课程、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的在线课程使现代教学突破了线下课程存在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部分地方高校而言,在线课程有助于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当积极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大力研发丰富多彩的在线课程,创新教学方式。地方高校应与所处地区的文化艺术产业直接联系,深入探究当地的文化艺术生活。这能够为地方高校开展特色艺术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帮助地方高校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化艺术教育体系。如,对于陕西不同地区的高校的戏曲鉴赏课程而言,在剧种的选择上,陕北与陕南地区的高校不能完全相同。除选择秦腔、京剧等国内知名的大剧种外,陕北地区的高校可在课程中融入晋剧、二人台等剧种的相关内容,陕南地区的高校可选择眉户、板腔、拉波戏等剧种的相关内容。在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方面,陕北地区的高校可设置安塞剪纸、绥德石雕等课程,陕南地区的高校可设置凤翔泥塑、华县皮影等课程。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艺术课程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优势所在,其能够凸显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增强地方高校的办学竞争力。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方式,教师、艺术家等都是艺术教育的参与者,其对知识的掌握、对技能的训练、现场体验、展演参与、作品创作、情感投入等都是教育的内容。“艺术教育之主旨,在于潜移默化。所谓不赏而劝,不怒而威,不言而信。无为而成者,即潜移默化之最大效能也。”②艺术诗性和精神特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以沉淀,成为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审美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声.高校艺术教育旨归的执守.江苏高教,2019(12).
作者:杨雨佳 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