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教育现状和发展途径
1912年,易俗社成立,提出“戏剧至于社会,为实施教育之天然机关”的观点。中国现代戏剧在发展过程中,既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戏曲的精华,又借鉴了西方的戏剧发展经验,吸纳了西方的戏剧资源。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始于20世纪初,1907年通鉴学校的兴建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起始点,在教学课程上以传统戏曲教学为主,西方戏剧理念传授还不够科学和系统。1922年北京人艺剧专成立,全面教授中西方戏剧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1925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成立,标志着戏剧教育真正意义上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思想与中国的戏剧事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成熟与也密不可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五四之前,教育思想停留在“戏剧可以教育”的实用观念上,把戏剧教育当做启国民之蒙、开启民智的神圣事业。第二阶段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真正成熟阶段,初步确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理性思想。戏剧学校的系科和课程设置更加完备合理,教育思想也更加多元化。为我国的戏剧事业培养了大量的骨干和人才,很多成为著名的艺术家,推动了现代戏剧和戏剧教育的发展。也有将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单列出为第三阶段的,但其实教育思想与第二阶段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两个阶段基本奠定了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基本思想。20世纪30、40年代战争阶段,戏剧艺术逐渐成为抗日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工具,现代戏剧的办学宗旨也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1929年戏剧讲习班、1933年蓝衫剧团学校等以为革命宣传培养戏剧人才为目的。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也演出了许多国防剧。在抗战时期及其胜利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演出制度,并以“研究戏剧艺术,培养戏剧人才,辅助社会教育”为办学宗旨,成为解放前最正规的现代话剧教育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戏剧教育逐渐正规化和专业化。1950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并逐渐开设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和舞台美术系等。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正规戏剧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逐渐形成专业化、实用化、精英化的教育理念。197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招收戏剧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发展到招收博士生。各大高校也逐渐开设了戏剧硕士、博士教育。
21世纪以来中国戏剧教育构建出一个新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专院校中设立戏剧影视专业的院系多达200多个,占全国大专院校的10%左右。面临着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戏剧教育现阶段也呈现着多元化的格局,多种戏剧教育模式并存。既有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这样培养戏剧舞台表演实践方面的专业院校,又有厦门大学、南京大学这样的综合类大学开设的培养戏剧理论、戏剧文学和戏剧研究方面的院校,还有戏曲院校改制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私立戏剧教育学校等。现阶段在多重挑战下戏剧教育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首先,在专业设置上的问题。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发展对戏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国际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伴随全国的院系合并和专业调整,学生入学从选课程变为选专业。一旦选定专业,后期很难转换。随着社会转型,这种精细的专业培养和教育理念,对人才的培养弊端越来越明显,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化竞争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而当前国际戏剧艺术教育有两大体系:一是戏剧通识教育,一种是戏剧专业教育。中国戏剧教育起步较晚,以美国茱莉亚学院为例,戏剧艺术专业有22个学科,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而中国长期以来却只有职业训练模式,从各个专业的就业率来说,达到半数以上的对口就业就已经很高了,一些戏剧专业几乎是零就业。这就意味着高校传统的编、导、演、设计舞台等专业设置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的问题。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集音乐、表演、美术、文学于一体,通过激发观众的情感反应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但目前戏剧课程在内容上无法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存在内容不全面、知识结构有限制、剧目选择内容陈旧等问题。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艺术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忽视了未来职业素养的培养。课程内容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的需要。艺术院团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院团数量逐年减少,导致专业院团根本不接受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在舞台上根本没有生存空间,只能转向影视发展。再次,在教学方法上的问题。现在的专业戏剧院校的教育模式一般是20多个人1个班,由1位或多位老师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方法方便管理,但是学生缺乏自主操作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不利于他们步入社会以后适应激烈的竞争。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出个人的原创项目,让具有独创性的构思和设计在团队中磨合成长。如果给学生留予独立研学的时间和机会,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指导,更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能力。最后,在师资上的问题。相比国外而言,中国的戏剧教育师资薄弱。目前,中国除了少数高等院校师资尚好,其他综合性大学教师储备量欠缺。部分综合性大学和私立院校的授课内容往往根据教师队伍的构成情况而定,有什么专业的老师就定什么样的课程,有的教师并非戏剧专业出身,专业性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学内容不系统,不成体系,不利于专业戏剧人才的培养。
近几十年来全国专业戏剧院团逐年减少,而戏剧教育培养机构越来越多,培养量和需求量不对等,长期下来最终可能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针对目前的戏剧教育现状和问题,调整发展策略势在必行。(1)创建和实施戏剧通识人才的培养教育工程。中国戏剧教育首要转变的是戏剧教育观的问题。戏剧不仅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专业,它更是工程性的实施过程,需要工作者多方面的综合性能力,包括艺术、营销、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技能。这种综合能力的习得和整合的过程才是戏剧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过程。戏剧通才教育是被世界历史明证过的、具备生命力和科学性的教学体系。创建和实施戏剧通才的培养教育工程必然是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人才养成共同发展下的成果。2001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艺术管理系,不仅设置了戏剧艺术的专业课程,还要开设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课程,随后成立了歌剧系、舞剧系、音乐剧系、电影电视系、京剧系等。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复兴呼唤“大戏剧”理念的实施,这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性的整合,是戏剧新格局急需的教育新突破。(2)创新和整合戏剧专业院校课程体系。舞台戏剧专业的教育需要多领域知识的注入和支撑,同样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背景下,多领域多行业也需要戏剧的应用和整合。专业戏剧教育走出“象牙塔”是戏剧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戏剧教育调整和扩大专业结构是时代的现实要求,调整方向也必然向应用领域发展和整合。纽约大学1979年成立了人类表演学系,将戏剧研究和人类学相结合,后来上海戏剧学院成立了人类表演学中心。戏剧教育如果能把戏剧应用到别的领域,形成学科交叉和应用领域整合,那么戏剧教育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刻的意义。其实,戏剧专业领域和实用领域的整合发展还有很多未被发现和拓展的空间,比如教育戏剧、商业促销、形象规范等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需要戏剧表演和形式美感的介入和辅助。当然,戏剧教育的交叉专业和宽领域整合发展前景,都是建立在戏剧观念和教育理念结合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需求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3)开拓和延展戏剧教育的领域和空间。基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戏剧教育领域的开拓,其实也是戏剧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戏剧人才的广泛培养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创业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戏剧教育的整合发展,还可以拓展为资源的整合、观念的整合、理论和实用的融合、培养机构和院团的整合、国内与国际的碰撞,在多方探索和拓展下,戏剧教育发展途径将有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戏剧教育将在戏剧文学、戏剧艺术、戏剧理论和戏剧史的基础上拓展各种实用目的的戏剧教育活动。中国戏剧艺术的教育在反思探索、协同创新中发展,新的时代、新的格局需要创新戏剧教育。相信在突破和创新中,我国戏剧教育未来可期。
冯震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