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教育中的供给侧改革给地方师范院校中的艺术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对接行业需求又要强化教育优势,本文着重研究地方师范院校中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生存之路,发展之路,特色之路,试图找出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与市民文化生活,全民美育教育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艺术教育,复合型人才,应用
艺术教育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结构矛盾突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趋同,地方院校缺乏培养特色,与产业发展、生产和创新实践都严重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本科生招生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上格外突出,尤其是地方性非专业类的艺术院校,学生在专业水平上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在职业院团中立足;在实践领没有工作经验,在民营公司里没有优势;文化背景上又不如普通本科生,考学之路也是困难重重。这就造成了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的极大不平衡,正是此次供给侧改革需要调整的对象。本文着重研究地方师范院校中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生存之路,发展之路,特色之路,试图找出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与市民文化生活,全民美育教育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1]。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精准对接行业就业需求。当艺考变成一条求学捷径之后,很多高中生走上的艺考之路,同时带动了一大批地方院校、综合类大学、师范院校当中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有些学校在开设之初只考虑了进口,而没有考虑到出口。据调查,2017年辽宁省地方高校中的艺术类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不足30%。这些数据说明某些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供给不平衡的状态。地方师范类院校必须从区域需求、资源优化、人才长线供给的角度去思考专业设置的问题,争取做到差异化、特色化、行业服务、定制需求,精准地对应行业需求,甚至预测行业需求,才能获取生存之路。(二)综合师范教育优势资源。目前,艺术需求呈现出普及化、细分化、私人化等热点,最明显的是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从学龄前教育到少儿教育、高考教育、成人教育……艺术教育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师资人才缺口庞大,市场混乱,但是很多拥有艺术类专业的师范院校并没有抓住这个时机,在专业构建上与一般的专业院校没有差异度,导致人才差异化不强,竞争力不足。师范类院校应充分调动自己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与综合类大学在学科上的优势,发展大平台教育。可通过开设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并鼓励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将教育资源发挥到最大程度[2]。(三)开拓应用艺术教育之路。艺术尤其是应用艺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路径,如应用戏剧等的出现,艺术在疗愈、社区文化、沟通和交流等方面呈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曾在2017年举办了“应用戏剧教育大师工作坊”,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应用戏剧大师来到这里为大家传播和展示应用戏剧的现状和未来,其中包括疗愈戏剧在对聋哑儿童的心理治疗方面起到的作用。教育戏剧将来进入中小学,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必要手段的前景非常广阔,师范类院校中的艺术专业必须紧紧抓住全球艺术发展的动态,将艺术教育的实用功能发挥到最大,才能把握先机,培养出具有前瞻性的艺术人才。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在思路上必修做到的几个转变
(一)由精英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人才市场日渐活跃,老百姓对艺术资源的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很多艺术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单纯地培养演员甚至是艺术家的定位上,没有捕捉到市场的变化,毕业生和市场甚至行业之间严重缺乏对接。生源基础与就业环境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精英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首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突出实践性,重视和强化应用性,因材施教,把握好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要求。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设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后续继续教育问题,从而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需要通过调整师资结构,或引进行业人才或增加双师比,满足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需求[3]。(二)由公共教育向家庭教育及订制式教育转变。目前,需求导向这一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了各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样,在教育方面,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本来是面向大、中、小学各类学校,成为专任教师,但随着课外辅导、私教、个性化、定制式教育越来越多,学生的就业环境也不断由学校走向社会、家庭,为了达到这种转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理念上的转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定制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让学生能更多地从客户角度思考问题,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对教育学科的渗透,让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会艺术、懂教学,更加能够设计课程。其次,从服务意识方面,学生应掌握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服务意识,设计更为丰富和弹性的课程方案,定制差异化学习计划,建立强大的辅导团队,让学生感受到定制教育的真实状况,为其未来的就业找到模板。最后,增加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如反转课堂、教育信息化、教育产业管理等。(三)由大型企事业单位向小型工作室与互联网企业的转变。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和中小微企业求贤若渴却频频遭遇招聘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几点:求稳定、求福利、求发展以及要面子。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就业观,要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建议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对于师范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更应该把就业的主要目标由原先的专业院团、大型事业单位向独立工作室与互联网企业转移,目前,小型艺术工作室的市场前景非常良好,小型的摄影工作室、影视工作室、服饰设计工作室、音乐工作室、舞蹈工作室、美术设计工作室等因为风格独特、产品贴近客户、价格合理、服务到位等优势拥有很多的客户群,收入状况也远远高于普通事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将就业重点向独立的艺术工作室和互联网企业转移,增加就业率和实际从业经验[4]。(四)由高雅艺术向群众艺术、社区艺术和市民艺术转变。社区艺术是整个社区的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群众艺术教育也是美育教育,它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了社会上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
三结语
目前的艺术市场中,儿童艺术培训、高考艺术培训的市场日臻成熟,随着人们对艺术的需求程度的不断提升,老年艺术教育、成人艺术培训、甚至是面对家庭主妇的艺术市场正在悄然形成,而这部部分正是专业师资的主要缺口。很多大中型城市里,老年大学、群众艺术中心等地方学员很多、报名踊跃,但缺少专业教师,仅依靠一些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或各级政府组织的艺术进社区等活动,远远满足不了教育的需求。在一些一线城市,白领阶层在工作之余学习艺术来陶冶情操、放松压力,也产生了很多的成人艺术培训的商机;此外,一些全职主妇为了教育子女也选择学习一些艺术增加修养,这些人群都是未来师范艺术院校中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服务对象,如果能够妥善引导,有针对性地输出人才,必将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市场[5]。
参考文献
[1]侯光明.加强艺术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39-41.
[2]张震.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王富俊,邱葆珍.艺术教育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实践探究[J].艺术科技,2018,31(03):27.
[4]曹屹.论高校艺术教育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6):153-154.
[5]李娇璐.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基本功素质训练与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4):132-133+138.
王书洋 沈阳师范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