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摘要:自互联网下茶文化流行以来,各类茶非遗元素开始被人们重视。为复兴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积极性。国家立足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始尝试将教育与非遗文化融合。艺术教育作为与非遗文化关联性最高的教育科目,对非遗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与积极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1传承人与传承方式
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颇多,但传承人却不多,传承方式也较为单一。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有传承人许多都是无后代子孙的中老年人,缺少直系传承对象。加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鲜为人知,许多年轻人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断层。其次,部分地区因地域风俗原因,传承方式太过封闭。以采茶戏为主的部分茶乡,规定戏曲演唱技法只传承本村女子。传承方式过于古板和单一,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弘扬。最后,传承人的基数过小,无法在整体文化圈形成有机循环。综上,在现有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与传承方式的发展中,还需政府和各类艺术院校助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元性及传承效果。
1.2二元互动物质传承
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是提高整体国民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上升的情况下,我国传统艺术文化逐渐登上国际舞台。基于此,艺术院校和高校的艺术专业的重点,开始从国际化的西方乐器转为中国的传统乐器,例如二胡、大鼓、箜篌等。中国传统民俗乐器的教学,能够促进以采茶戏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除此之外,艺术院校的雕塑、设计等专业,也开始致力于茶具、茶桌、茶楼的设计发展。从乐器、物件设计等物品,能够促进以茶文化为主的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而提高传承质量与效果。除此之外,艺术教育与传统元素的融合,可以提高传统元素的书籍、辅助教具、器具甚至含有传统元素的场所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资金支持与文化发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二元互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能够有序进行、优质发展。
1.3理性理解精神传承
精神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核心,只有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才能够提高人们的自发保护意识,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年轻人作为文化保护的前驱动力,必须加深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归属感。目前,各类艺术教育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开始致力于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教学。在音乐类艺术院校中,茶戏曲和采茶歌等特殊茶民俗文化,开始作为民族曲目类别进行教学。这类融合教学能够从客观的角度,以音乐性的理性理解,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各类演唱技巧。高校内茶戏曲的教学,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心理关注度。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情感与精神境界都得到升华,促进了茶文化理性理解下的精神传承。
2茶文化类艺术教育办学影响分析
2.1传承基数分析
传承基数包括传承人的群体数量以及传承基础的构建效果。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发展下,茶文化逐渐年轻化、流行化,其传承人的基数正在不断扩大。但传承人的扩大效率过慢,无法满足我国丰富的非遗文化。因此,各类艺术院校开始以茶文化为核心,进行茶艺、茶器、茶戏曲等巡回艺术演出,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对传统文化的归属力。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传承基础从元素基础上升到主题基础,甚至有以茶文化为核心开展校园艺术培训的教育机构。综上,非遗文化的传承基数正在不断扩大稳固。
2.2资源优势分析
茶文化类艺术教育的办学资源具有高度优势,对非遗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首先,茶文化的覆盖面较广,在文学、音乐、设计、美术等都有涉及。其茶元素能够有机融合到各个艺术类学科当中。加之目前在国家倡导下人民对精神财富的重视度提高,艺术类学科的政策资源、师资力量都十分充足。茶文化非遗与艺术教育的结合,也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参考和创新平台。其次,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日益与国际接轨,其良好的国际平台对茶非遗文化来讲有巨大的平台资源优势。国际茶文化活动与孔子学院的创办,也对茶非遗文化的艺术教育有承上启下的连接意义。综上,茶文化类艺术教育的办学具有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各类平台优势。茶非遗文化的复兴崛起,也同样是为其他非遗文化提供了高效传承平台。
2.3遗产收集与档案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管理,是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保护好各类文献资料,才能够做到有序传承、真实传承。在艺术院校进行艺术教育时,会对教学时的研究参考资料做到有序收集与档案管理。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保护了许多当地原始的文献、视频等资料。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内容加深,渗透范围扩大,其教研资料开始建立正式的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管理。部分山区茶乡的原始参考文献,也通过3D建模进行修复处理。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不仅在于提高了非遗的传承受众度和传承教育方式,更是对非遗的重要资料进行梳理保存。但介于艺术教育机构与高校艺术专业的分布密度较小,许多三四线茶乡城市的非遗艺术教育覆盖度低。因此,全国性的遗产资料联网收集还未能普及实现。
3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艺术教学的优化发展
3.1原生态下保护教学
针对非遗类艺术教育,必须在原生态下进行保护性的适当教学。首先,非遗的地点多在传统的偏远山区茶乡或县镇,当地的人与外界沟通较少,必须要在不打扰其基本生活和山区环境的情况下,进行教研资料的调查与学习。为保护山区茶乡的原生态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基地多建在离其较远的学区内。其次,为让学生提高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非遗产地的保存意识,教师会适当组织学生到当地进行拜访、采风等学习活动。这类活动停留时间较少,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激发学生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在去年的河南高校茶乡采风活动中,学生便通过对采茶、制茶和茶农的生活,更深入地了解了采茶戏的内涵。综上,在茶文化生态学下进行保护性教学,以不破坏非遗原始样貌的宗旨进行传播,才是非遗传承的正确路径。
3.2多元教学全民参与
艺术教育要具有多元化,多元教学促进全民参与,而全民参与直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内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针对于艺术院系的学生。对于商学院、文学院等除艺术院系以外的学生,也要实现全面教育。一方面,在校内增加茶艺表演、茶戏曲演唱以及茶雕塑学习等多种选修课,让全校学生自行选择。在公共必修课上,也可以增加关于非遗文化的案例分析与讲解。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对非遗文化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其跨院进行辅助学习,甚至安排其去茶乡进行调研学习。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非遗保护的积极性。
3.3艺术教育地域覆盖
上文提到,在各大一线城市的高校内,艺术教育的成熟度较高。但三四线等山区茶乡的艺术教育机构覆盖较少,不利于形成全国性的网状教育结构。基于此,艺术教育应当因地制宜,在国家政策扶持在,在各地设立大小艺术教育试点机构。首先,在已成熟的艺术教育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并通过对现有学生的艺术评测结果进行筛选,培养大批后备艺术教师。其次,在各地设立试点非遗艺术教育基地,将教师分布在各地进行小范围教学。提高艺术教育院校的密度,增加受众扩散度,提高中小城市非遗文化的传播度。最后,通过各地的试点建立与教师教学,非遗艺术教学得以有序开展。其教学资料和教学进度,都可以通过全国非遗教育联网平台进行审核、收集与存档,促进非遗艺术教育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综上,通过全国非遗艺术教育平台的建立完善,能够以此为例在各个地区进行复制建立,从而不断扩散非遗文化的现代影响力。
4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多元教学全民参与、增加艺术教育地域覆盖度以及提高教学的原生态性等各种措施下,茶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与非遗实现了有机融合。我国非遗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助力下,提高了传承效率和质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再次复兴。
参考文献
[1]王宇.探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非遗保护的途径―――以黑龙江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02):111-112.
[2]孙靓.传承、融合、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非遗课程探索[J].音乐时空,2015(03):128+138.
[3]朱生东,何玉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12(05):36-40.
[4]孙志国,王树婷,黄莉敏,熊晚珍,钟学斌.武陵山民族地区茶叶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保护[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02):143-147+152.
作者:郑鹏 单位:衡水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