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我国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风格。在我国社会不断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高校也开始逐步重视在日常教育过程当中引入传统音乐。本文简单阐述了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与重要性,分析了传统音乐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并就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传统音乐
一、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
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在于通过艺术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有其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也是我国高校发展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首先,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逐步朝产业化方向发展,社会对于教育行业的投资越来越大,对于高校学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校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成熟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有一定要求。社会要求高校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专业知识;可很好地处理各类业务;能够和谐地与人相处。高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而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高校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所实施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旨在利用艺术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塑造美好心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与艺术欣赏水平,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2]。其次,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广泛推广,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的美育工作。美育是培养人全面个性与性格的重要手段,早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视“音乐教育”为教育之本的思想,后席勒将此思想进行进一步发展,于《美育书简》当中提出:“人只有在审美的境界当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感性之人经审美状态才能进入道德,成为理性之人;全自然片面性与全立法理性均会限制人的自由,而只有审美状态能使人摆脱限制,回归人性。”[3]由此可见,美育培养人性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美育的核心,要想实现美育育人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针对地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所设置的,使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之余,还能系统地了解艺术,得到艺术的熏陶,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传统音乐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当中,将传统音乐引入进去,可有效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效率与效果。第一,传统音乐教育有利提高学生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传统音乐的形成离不开我国民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民族的身分,有着相同形式或内容的传统音乐可迅速凝聚民族力量。另,传统音乐记录着我国民族的痛苦与欢乐,寄托了民族的情思与理想,贯穿着我国民族的精神,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无异于深入了解和体会我国民族的文化与情感,有利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提高学生民族认同感,使学生能关注并致力于民族发展,进而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第二,当代社会是一个以精神文化作为重要资源的知识经济社会,人们非常重视自身健康与极具创造力的全面发展,而这要求人们首先能够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尊重和保护,深入挖掘自身文化,通过文化的差异性以塑造民族的特征,从而为社会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动力。传统音乐承载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体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独特之处的重要形式,在公共艺术教育当中引入传统音乐,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塑造我国的民族特色,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三、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合理安排课程,多元化引入传统音乐
我国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民歌、山歌、小调、信天游、劳动号子、说唱、传统乐器、戏曲等,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4]。高校在利用传统音乐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当中,应特别注意合理安排课程,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引入传统音乐。首先,高校应注意在实施课堂教育时应引入一些极具民族特色、典型性的,能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代表我国民族精神的传统音乐,以让学生能通过传统音乐感受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其次,高校应适当调整课时。以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当中虽非常重视音乐教学,但多以西洋音乐为主,西洋音乐所占课时较多,而很少安排传统音乐课程。为此,高校应将课时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传统音乐课时,为学生学习传统音乐创造更多空间与机会,以实现东西方音乐的共同教育,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发展。再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采取类比的方式,将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认识,从而接近学生与传统音乐间的距离。最后,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在利用传统音乐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当中,高校可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传统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如在完成一些基本课程教学之后,教师可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来课堂为学生表演,让学生领悟到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可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和欣赏,进一步了解传统音乐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传统音乐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传统音乐兴趣,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纵观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统音乐的应用现状,学生对传统音乐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其未充分认识到传统音乐的内涵,另一方面在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宣传,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音乐,感受到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从而对传统音乐产生兴趣;另一方面还应让教师适当改善自身教学理念,灵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任务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互动式教学法等,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如在对传统音乐进行赏析时,教师即可采取任务型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赏析任务,自行寻找传统音乐资料,并对于其深入分析,记录自身赏析观点;通过组间讨论汇总小组意见,并于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在赏析任务的驱动下,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兴趣,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了解,同时因需完成相关任务,学生必须自行去寻找各类资料,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实施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情。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造良好传统音乐学习氛围
音乐源于生活,我国传统音乐主要是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描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其生命源于生活。因此,要想充分利用传统音乐实施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就有必要加强传统音乐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当中感受到传统音乐的“可接触性”,为学生学习传统音乐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民间,带领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寻找传统音乐,了解传统音乐的形成背景,感受传统音乐世代相传的生命力。如教师可为学生介绍一些当地的传统音乐,并带领学生去寻找这些传统音乐的传承人,让学生看到传统音乐其实就存在于实际生活当中,其不仅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更加丰满,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可深入了解并体会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有利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融合世界音乐,提升传统音乐的魅力
伴随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现多数高校学生对现代化音乐甚是喜爱,而很少有对传统音乐感兴趣的。传统音乐承载着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当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据相关调查显示,多数高校学生对于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感觉“一般”,对于传统音乐教学更是“无感”,甚至有部分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未全面认识传统音乐,未充分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谢嘉幸先生曾说:“身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都会学生共享人类音乐,而且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的特殊方式,寻找音乐中的民族之去的,让学生体验我国人民感受生活与世界的方式,并适当增添学生参与世界事务与生活的意识与个性。”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学不仅要重视本土传统音乐的传授,而且还要关注其与世界音乐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其与世界音乐进行融合,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处,提升传统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承载着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高校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当中应用传统音乐,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率;借助传统音乐当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利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提高。为此,高校应特别重视传统音乐的价值,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引入传统音乐,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当融合世界音乐,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传统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玲芝.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7,03:211.
[2]王梦蝶.本土艺术在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大众文艺,2017,20:215.
[3]姜又元.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4,17:208.
[4]张香君.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作用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87-88.
作者:刘永礼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