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的艺术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越发重视。我国近年来的艺术教育有了飞跃的发展,儿童艺术培训市场越发红火,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文从儿童艺术培训的角度分析艺术教育对儿童教育的意义,进而探寻儿童艺术培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教育;发展
艺术教育源远流长,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孔子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柏拉图,都注意到了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人类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共同的规律,也说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当前一些人看待艺术教育时,特别是在儿童艺术培训中,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偏离了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
1.是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途径儿童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指出了文艺具有增长人多方面知识的作用。美术是一种视觉表现艺术,需要创作者通过眼睛观察外界事物,再通过大脑思维转化、加工、创作,儿童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才会意在笔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绘画的过程也是思维创新的过程。2.对儿童的审美认知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儿童审美的培养,儿童的世界将不再是单调的颜色,其看待事物不会仅从普遍的角度判断美或丑,而是用审美的思维看待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其对色彩的认知也会提升一个层次,开始关注色调的搭配,用喜欢的色调表现自己的思想,其作品中的色彩更加丰富。3.增强儿童的思维变通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美术不仅仅是二维的绘画,其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从二维的平面到三维的空间。与其说绘画是用手画,不如说绘画是用脑、用思维画。转换思维,一件事物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许有一些表达方式是他人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儿童从小养成灵活变通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很重要的,对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4.带来更多审美愉悦的快感绘画中,儿童要观察并分析事物的形状、色彩、线条等,还要考虑如何选择合理的创作工具,如何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表达思维,此过程是发散思维、全方位调动感官的过程。体验创作的乐趣,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创作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深深沉醉其中,获得较大的快乐与满足。这种心灵的满足可以使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使感官获得美的享受,使精神突破现实的束缚而获得解放。艺术教育对培养儿童的审美品位、塑造其对外界的认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儿童感知美的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等,引导儿童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二、当今艺术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艺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一些教师认为作品的优劣在于像或不像,优秀的作品就是很像客观事物,不像的作品则不好。这种观念不利于保护儿童的纯真。儿童眼里的优劣和成人眼里的优劣存在显著的区别。2.没有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教学的规律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的特点,儿童在每一发展阶段都具有该阶段的特点。三四岁是游戏时期,这是由儿童的天性所决定的,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成长以及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儿童从五岁开始学习接受新事物,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一些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要求其学素描,希望孩子画出逼真的作品。从涂鸦到命名图式再到写实创作,教育者应让儿童纯真无邪地表达情感,任何用标尺衡量儿童的绘画,超越他们发展阶段的行为都是不合理的,教育教学的目的应是引领学生,而不是违背其发展规律。3.缺乏对儿童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儿童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均衡性以及分化与互补性。艺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而不是让儿童画出千篇一律的作品。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画一张范画,儿童临摹教师的范画,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强调机械的模仿与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儿童自身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没有关注儿童绘画中表达的情感,对儿童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儿童的积极性、创新性被忽视。
三、对策
第一,转变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应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清楚学生的思维障碍,学会从儿童的角度思考、对待问题,读懂儿童的绘画,进而读懂他们的内心。第二,改变刻板的教师形象。教师应创造和谐、轻松的气氛,遵循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合理优化安排,让兴趣作为他们的老师,引导学生敢想,发挥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第三,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让艺术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艺术形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艺术形象,进而完成艺术创作。结语儿童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加强对儿童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何龙 赵庆兰 四川理工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