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开放式课堂教学创建
[内容摘要]以“开放式”教学理念,结合本地域特点,积极开发乡土艺术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形式与教学活动的开放,创设与时俱进的教学新模式,公共艺术教育才能具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关键词]开放式;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理念
“开放式教学”要求建立开放的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兴趣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根据教学条件、环境、情境等变化实施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教学的自由性、选择性和灵活性,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开放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实施的信息化载体,同时也包括如何保持对学生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艺术家,而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成长的一种方式,是为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课内和课外、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效地沟通,手脑有效地并用。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目标。
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手段的开放
目前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在各高校广泛开展课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也较为普遍。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艺术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多停留在展示层面,即学生观看作品,教师讲评作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除了艺术专业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两三门艺术课程后,一般不会再接受更多的艺术课程教育。授课形式也很单一,往往采取大班上课形式,加上专任教师数量有限,致使艺术课程教学覆盖面非常窄。学生上课大都只是被动地“看和听”,课堂教学容易陷入有展示无交流、有讲解无沟通的状态,学生的思维潜能和艺术潜质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展与调动。另一个不利因素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多为选修课,课时量少,大班上课,难免出现教师一带而过、学生走马观花的现象,教学效率较低。再加上考核方式的宽松,公共艺术课程很容易变成学生听新鲜、看热闹的好去处,难以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实际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吸引力的强弱。如何增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吸引力需要创建一种开放和共享的学习资源以及可以让学生自由把握和驾驭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模式。要积极开展对网络教育载体的研究,网络领域作为信息化传播与交流的“集散地”,作为信息选择与整合的“优化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网络社会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的符号化,因此,网络行为既具有现实人的常态真实性又具有虚拟符号的不确定性和假象。开放式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必须依据网络的特点研究网络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将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
三、结合本地域特点,积极开发乡土艺术课程
1.教学内容的开放
2001年以来,教育部实施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改革,这就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在这个政策之下,各地、各学校陆续开发和编写了不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包括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等,使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乡土知识传承和地方、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学校特点,实行校本课程;根据教学实际,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根据学生需求,体现学习内容生活化,在日常应用中有指导意义。应根据本地区民间艺术的实际状况,努力挖掘这些潜力,开发一批形式独特的适合本校实际的乡土艺术课程。这不但能有效促进本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还能借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出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特点,形成不同学校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并且对本地区的艺术文化传承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升学校知名度、扩大学校影响。教育部规定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
2.教学形式的开放
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学校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自组织、感悟、体验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当学生具体接触到现实生活、工作领域的艺术作品时,会使他们的艺术触觉更敏锐,艺术感受力得以逐步提高;同时通过艺术与专业相互联系的感受,也使他们的专业视野得以拓展。开放式公共艺术教学教育的载体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艺术教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开放式公共艺术教学教育要用敏锐的眼光发掘承载公共艺术教育和活动的载体,要大胆探索和尝试各种载体的应用。要丰富文化载体,公共艺术教育在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的同时要积极利用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作载体,要深层次发掘校本文化资源。要开发各种活动载体。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活动,把公共艺术教育融入“假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和各种学校社团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良好品性的养成。
3.教学活动的开放
作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考察各种艺术民俗活动,理解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民间艺术陈列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教学,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融入当地社会(地方高职学生主要在当地就业)。倘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引进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本地的艺术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弥补学校艺术教育中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足,使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结语对于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而言,应强调因地制宜从艺术教育的整体角度来考虑课程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系统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也造就了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新模式。这种人文艺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既是信息技术对于艺术课程学习的全面介入,也是本土人文艺术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网络生活不断渗透的结果。只有与时俱进地创设新的教学模式,公共艺术教育才可以不断地保持对90后大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呼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5
2.诸风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式模式的构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8
3.于丽红.建立开放式教育模式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冶金教育,2002.2
4.姜万通.运用系统科学审视艺术教育―建立开放的艺术教育体系.人民音乐,2005.5
5.蒋政兵.论开放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改革与开放,2009.11
作者:高鹏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