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中真善美认知的重要性
【摘要】当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学生总是偏重于技艺方面的获得,而缺失了对“真善美”的认知,或是我们的教师忽视对学生“真善美”的引导。“真善美”对于艺术教育而言,犹如空气之于生命,土壤至于种子,是不可缺失、无可替代的养料。
【关键词】“真善美”;高校艺术教育
艺术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都不能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也不能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特点。怎样搞好艺术教育,这是一个长期值得探索的问题。当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学生总是偏重于技艺方面的获得,而缺失了对“真善美”的认知,或是我们的教师忽视对学生“真善美”的引导。固不知,“真善美”对于艺术教育而言,犹如空气之于生命,土壤至于种子,是不可缺失、无可替代的养料。
一、从艺术教育中的“教”谈“真善美”
教,《说文解字》上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教,在艺术教育中,包括两个方面,学识和技术。学识,即修养。在艺术领域是很难用一个明确的东西来衡量,但达没达到,教的主体、学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是很容易识别的,艺术作品的精神传达上可以证实这一点。故,学的主体如果修养不够,那单是技术模仿的精湛,是不能有所突破。那如果修养够高,技术糟糕,也是不可理喻的。所以在艺术教育中,教育指的是,教技术,育德行。往往,在现在普遍的高校艺术教育中,二者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主体教师方面自身懈于施德,疲于传技。在经济利益站在充斥一切前沿上,限于生存之本能,不单自身不能自顾,哪能发扬师德。德行在艺术教育传承中频繁陷于无人问津之地,仅仅在冠冕堂皇的教科书上呈现,不能将学识给予他人。或许教学主体的教师修养较高,也愿意育德,那艺术教育中的德行有哪些是可以传授的?是属于教育范畴,哲学范畴,人生观的问题,又与艺术有什么关系?艺术,创造美,传承美的学科。美,即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外在形式表现。德行的教,就是育人真善美,并上施下效。其二,技术的教,也不是像数学公式,或英文单词那样可以直接传授,如果学的主体不能基于一定层面的理解,他是万万不能领会的。技术的教,并非那么简单,要有选择性。对学的主体的遴选,没达到这个台阶上,没有一定基础的,先不要来凑热闹,你不会明白。对于过了这个台阶的主体,也不必浪费时间再来受教。教,没那么简单,要有选择性,像木工做家具,先得选材,不是什么木头都可以。也不是用最好的木材做一个垫脚的凳子那样大材小用。现如今,艺术教育在这个教和育的主体和客体上是有些混乱,大不如前,不能相互选择,良莠不齐,使教的费劲,学的没劲,或教的高明,学的吃力。这种当代,为何教育不出人才,不能与此无关。陈丹青曾屡次感慨教育的应试选拔体制,但制度也无动于衷。每每念及,常思念民国教育之遗风。教育制度开明,人才选拔与任用没有定式。那时涌现了仅几百年里的多少文艺人才。个个学术通透,个个德才兼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想想,那种盛况,不可求了,时代不同,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身后的大环境已经不同,应建立相应更科学与发展的艺术教育选拔机制,才能适应艺术教育的目的。
二、从艺术教育中的“育”看“真善美”
谈到教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如何求学,如何看待学,如何自学,是困扰大家许久的问题。艺术教育应先普及,再以专业划分,不然如何美育大众。大众蒙昧,不得开化,故在当代社会产生以丑为美,各种不美的事,例如在文物古迹上刻字到此一游的,毁坏文明的事,整个时代在钱的压力下,浮躁不安,丑态百出,此现象说明美育有待普及大众。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是社会的大事。美术教育包罗万象,传承文明,但是一直以来,总被认为是雕虫小技而被忽视。片面认为,是一门艺术学科,认为是少数人学习研究,没有得以重视。反而是一些实用学科日渐重视,文化日渐衰退,不得不引起深思。学,怎么看待。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亦”。艺术,对于大众而言,都应学而知之。不要等整个社会思想发生困惑再回过头去学,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一个时代不是造就人,就是毁灭人,哪有中间的路可选。现在受艺术教育的专业学生,不知“学”也。艺术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道。不是简单的书写,绘画,那些只是表面的现象。美首在于心,心中有美,则是大美。次于表达,形成书画作品。更次于美育,传达于他人。从里到外,是美的历程。但艺术教育只能从外及里的教育,别无他法。如果学生再不能明白此中道理,则进展缓慢,最多是技法上的模仿,谈不上创新与发展。心中有美,固然好。那没有美,要学而知之。艺术史的传承,重点在于传授美的案例,假借外物来讲心中的美。现在看来,不直接,不明确。绕了那么大一圈,讲了狭义的美。而不能言明大美,故艺术人才经历比其它专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有自己的创新,不得不说是不是艺术教育在时间上或次序上,还不够准确,起码有待商榷。其二,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待提高。现在的学生成长环境较好,网络发达,知识得来容易。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习,久而久之,没有好奇心,且依赖心理严重,自学能力滑坡。现成的知识都要饲养式的灌输教育,不仅没出创新,连继承也令人担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连春秋时期,百家争鸣,那样的人才盛况,孔子都如是说,我辈汗颜。现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有这样觉悟的人也少之又少。不仅如此,连教育的主体能达到这样的,也少之。这样的情况,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正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缩影。一代代人才,慢慢的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名词,怕都被时间所磨灭。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渐行渐远渐无,这还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三、艺术教育中的“真善美”
教育是分彼此的,教育是两个核心概念,教与育,通常大家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教,与,育。既然是两个进行时,那么就应该有先后。看教育这个词,显然是先“教”后“育”。教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育才,育是教的结果。这是一个狭义的理解。教是手段,育是目的。通过教知识来育人,对艺术教育而言,这明显是片面的。因为美是教不来的,没法教。因为美是一种德,在心中。靠的是育。不能靠教。所以,认为美术教育,应该是先育后教。心中先有美,才可创造美。心中有美,不会表达,需要指导,这时才需要教。如果心中无美,再教,也无济于事,还容易逼出丑来。故艺术教育应德育在先,美育在后。现在艺术教育通常是教育一把抓,也就是边教边育。结果是往往学生很困惑,不了解什么是美。也不完全掌握造美的技术,而只是半机械模仿而已。当学生离开教师,自己心中无数,可能是美的继承,也说不准是丑的诞生。德育在先,可让人心中有美,再传授表现美的技术,加以时日,美的作品就诞生了。反过头看中国美术史,会发现那些大师,无不心中有美,他们的作品,都是德与美的化身。一个人心中有美,眼中有美,手中出美。反之,一个人心中无美,眼中找不到美,手中怎么可能有美呢。宗白华曾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教育以育为先,以教为辅。美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攻心为上,善莫大焉。只强调技术的传授,是只出匠人,不出大师的。技术很多人都具备,但心中无大美,这也是这个时代为什么不诞生大师的一个原因。宗白华所述:“真、美比如光线;艺术,比如物体,距光愈远得光愈少。所以大艺术家最高境界是他直接在宇宙中观照得超形相的美。他所创作的艺术不过是这真、美境界的余辉映影而已”。艺术中包含着真善美,艺术教育中更应包含着“真善美”的教育,这是三位一体化的综合概念。在美术教育中,不能顾此失彼,片面施教。艺术教育应该在真善美的思想指引下,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有的放矢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2
[3]梁漱溟.读书与做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