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研究
摘要: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岗位,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缺乏“零距离上岗”实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优质团队,联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根本上转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的课程开发弊病。该课程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了中职学校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会计专业核心课程
1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核心课程开发需求
据课题组实践调研,市场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而传统会计专业毕业生却普遍存在缺乏基本实践常识,或者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中职会计教学必须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即职业能力)作为首要目标。
1.1面向工作岗位为导向的价值取向需求
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常规专业技术能力和潜能发挥能力。常规专业技术能力指完成岗位主要工作职责所应具备的一般性的专业技能。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则指胜任出纳、审计、税务、材料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收入和利润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工作的能力。潜能发挥能力,一方面体现为个体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创新思维等能力,即不断在学习和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演绎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团队合作能力,即组织团队开展相关工作的能力。比如,能主动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适应实际工作,以及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等。调查发现,在目前的中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中,仍然以学科知识为主,实践操作为辅,知识点的传授和模拟实训只能让学生获得相对独立的常规专业技术能力,学生无法熟练掌握会计岗位的综合技能,最终致使学生上岗后无法马上胜任相应岗位。因此,学校和企业等皆强烈呼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核心课程开发,以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通过该课程的应用来提升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
1.2关注学校、学生和企业三个层面的需求
就学校教育而言,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是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的起点;就学生而言,通过在校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掌握职业技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对校企合作式课程的需求不言而喻;就企业而言,随着市场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和AI系统等的推广应用,对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这三个层面的需求下,企业与中职学校应联合开展深度合作,依据理论知识及企业的实际需求重构特有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内容框架。
1.3由“课程主导”转向“服务企业”的校企课程开发需求
新时代要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必须由“课程主导”向“服务企业”需求转变。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传统课程开发主要由学校主导,虽然学校关注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变化,也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变化,但这还远远不够。优质的课程开发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掌握工作所需技能,适应企业的当前形势,而且能促进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并在变化中抓住机遇成功转型升级,一直保有勃勃生机。
2校企合作中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模式
2.1以学校教学体系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以学校教学体系为导向的开发模式重点在知识的逻辑联系,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行业的长期需求,来建立完备的会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软件和纳税实务等课程。对于会计实务而言,在实际会计工作中需要具备与整个行业紧密保持一致的理论知识、日常业务核算、技术技能、态度素质等各种常规专业技术等能力。以中职学校为主的课程开发,重在理论知识和日常业务核算,而其他方面涉及的较少。因此,以学校教学体系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就显得美中不足了。
2.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以企为主的开发模式侧重于企业具体的短期岗位需求,要求学生既有常规的职业专业技术能力,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因地制宜的潜能发挥能力。企业财务部门不断深入地对其整体和具体工作岗位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由此归纳出各岗位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素质等各种常规专业技术能力。并同合作学校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最终通过“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开展人员补充提升工作。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实务远多于理论,关注当前需求,侧重培养常规专业技术能力,而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开发则力不从心或不怎么感兴趣。
2.3以校企联动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以校企联动为主的开发模式则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学校对于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对于知识的逻辑体系具有优势,擅长培养具有理论型的人才。而企业对于自己的人才需求,甚至于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才能获得岗位需要的知识都有着明确想法。校企联动为主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共同完成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资源库等内容,真正使学生完整掌握知识体系、学会融会贯通,最终达到企业期盼的知识与岗位灵活结合的水平。
3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校企联动合作开发
3.1合作开发基础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课程。专业核心课主要有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成本业务核算、财务会计、出纳业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纳税实务等。显然,校企联动合作开发不是一个独立事件,而应该从整个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研究核心课程的开发。上述核心课程的设置,从入门的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开始,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纳税实务的学习,遵循的是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常规认知过程。这虽然夯实了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然而企业方对人才技能的诉求没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仅在后期的实习环节有所交叉。
3.2开发成员构成
3.2.1开发团队
开发团队的成员如下,首先设立团队主任,其次在团队主任的带领下任命企业方和校方的负责人,并确认服务团队执行人,最后根据各门课程成立开发组并任命组长以及召集相关组员共同完成课程开发。
3.2.2成员构成
团队主任:由分管教学校长担任主任,教学部主任、校企办主任担任副主任;企业方负责人:由企业经理、项目经理担任;校方负责人:由财经教研室主任担任;服务团队执行人:由财经教研室副主任担任;组长与组员:由教师团队和企业财务人员担任。
3.3校企合作核心课程开发机制
学校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建立健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以行业需求为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实操技能为双驱动,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3.3.1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共同培养人才
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等特点,以会计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和业务实操为基础,以会计工作任务为线索,以会计工作体系为框架进行设计和开发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课程先后顺序的安排应以会计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为依据,同时每门核心课程学时的设置应参考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通过企业方提供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所学的相关知识点与会计实务进行关联,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将职业资格考试融入课程体系的开发中,把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促进学生早日取得相关资格证书。
3.3.2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
根据课时量与内容重难点制定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企业负责人则根据行业动态提出课程标准修订意见,与教师协商对知识点结构及重难点进行重新合理的定位,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优化为更适用于企业岗位可行性、实用性、综合性的教学方案。另外在国家会计政策发生变化时,结合会计实务,对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以及教材等及时进行修订,保证会计课程体系与会计实践不脱节。
3.4校企合作核心课程开发内容
开发内容主要有课程团队简介、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实施条件、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等模块。其中教学资源库细分为教材、教学课件、学习指南、习题练习与参考答案、实训操作与参考答案、教学视频、案例库、文献资料、试题库、学习手册和学生作品等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内容。教学管理细分为在线作业、测试、考评方式与标准和线上线下讨论等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体现了“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现有教学中的经验性知识为辅,以实践工作经验、策略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理解论证的知识为辅,以提高能力为主,以提升技能为辅”的教学要求。校企合作课程的联动开发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型教材编写模式,参照行业相关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充分体现了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改革,根本上转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的弊病,突出职业性、实践性特点,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了中职学校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筠.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07).
[2]郑玉亮,李清.求本源以归正道―――浅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
[3]向新梅,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吉林教育,2014,(04).
作者:王鑫 单位:福建经济学校
会计制度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实习论文 会计电算化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论文 成本会计论文 法务会计论文 银行会计论文 基础会计论文 商业会计论文 会计审计论文 税务管理论文 网络会计论文 金融会计论文 企业会计论文 会计核算论文 部门会计论文 林业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论文 会计监管论文 成本核算论文 会计控制论文 会计基础论文 会计教育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会计实践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