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教育探讨
一、民族音乐文化是紫云县的文化珍宝
全县18个少数民族和汉族中,主体民族为苗族和布依族。由于汉族和非主体民族在紫云县不具有典型性,这里只探述苗族和布依族的音乐文化。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和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据经史、志乘记载,苗族远古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后逐步迁徙散居中南和西南各省区。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瑶语族苗语支。中国科学院于五十年代对苗语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把苗语初步划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紫云县苗族语言以黔东方言和川黔滇方言为主。紫云县苗族有很多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等和极具特色的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这些节日和风俗习惯都有音乐活动的伴随。苗族民间音乐属东亚乐系,包括民歌、说唱音乐、乐舞音乐、民间器乐和苗剧等类别。紫云县苗族音乐文化以民歌(声乐)、乐舞和器乐最为显著。其中民歌大体可分为山歌、劳动歌、情歌、风俗歌、叙事歌、儿歌等类别。而高亢嘹亮、节奏自由的飞歌和低回婉转、感情细腻的游方歌等是紫云自治县苗族民歌中最有特点的歌种;古朴庄重的史诗《亚鲁王》和酒歌也是紫云自治县苗族叙事歌的主要歌种,歌声雄浑深厚,富有沧桑感,多由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演唱。紫云县苗族的民间舞蹈大多用器乐伴奏,不用声乐,因之称为“苗族乐舞”。根据使用的乐器,分别称为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花鼓(大鼓)舞。在这些舞蹈类别中,芦笙舞是流传最广的艺术形式,芦笙音乐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精髓。各种鼓舞的音乐有十分丰富的节奏形式。苗族的民间乐器除芦笙、铜鼓、木鼓外,还有芒筒、人头琴、竹笛、竹箫等多种,并且有数量众多的曲目。其中,芦笙不但曲目众多,形制各异,并且有独奏、齐奏及合奏等多种演奏组合形式。
同样,布依族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布依语支。布依族以前没有文字,但他们世代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是极其丰富的。这些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除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谣,都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抗争。在紫云县境内的布依族音乐文化主要就是这些歌谣,这些歌谣粗略地可分为古歌、礼仪歌、叙事歌和情歌等几大类;礼仪歌有开亲歌、敬客歌、开柜歌、筷子歌等;叙事歌有忧愁歌、寡崽歌丧葬歌等;情歌有长调、对歌和结巴歌等。以情歌的对歌为例,对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在社交场合中,以此为手段抒发感情和倾吐爱慕心意的歌,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朴实健康,深刻地表现布依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布依族的情歌,通常是二男二女对唱,因此也叫对歌,一般由男方先唱,女方后唱。对歌均为两首一小节,每首多为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押韵脚。如《分离歌》(来自笔者的田野调查资料):男:说起分离就分离,说起分离眼泪滴。眼泪落在石板上,石板开花才分离。女:分离分到大桥头,手把栏杆望水流。
日落心酸难见面,同哥唱首分离歌。这些歌谣对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启发人敏捷才思等都有其积极作用。除歌谣外,紫云县布依族民间常用的乐器有竹笛、二胡和铜鼓等。
二、紫云自治县民族音乐教育实践与探讨
在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求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土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因此,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也是当前我县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然而在我县(紫云自治县)音乐普及教育中,本土民族音乐出现了“沙漠化”现象,因而导致学生不了解民族音乐,不喜欢民族音乐,偏爱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的现象。这一现象如果蔓延下去,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要想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音乐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重视和加强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目前,随着紫云自治县“两基”任务的完成,素质教育的逐渐在基层学校得到重视。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等相关理念,直接促进音乐课程及其教育观念的极大变化,最突出的体现为音乐不再作为“副科”之课程受歧视,反而在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愈发显示出“音乐”应具有的独特地位和特殊作用。
其次,民族音乐文化进课堂。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以基层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正似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基层学校应该成为传统音乐传承的重阵,并且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作用,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口头遗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的传承。
第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要重视师资的培养。音乐教师应以本地户籍为主,注重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如基本的演唱、演奏技能当然不可或缺,然而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修养更是要重视。此外,音乐教师至少学会一件本地民族乐器,以此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第四,重视学科教材的建设。相关文化部门和音乐教师应多深入民间发掘、收集、整理民间音乐及创作,编写当地特色的乡土教材,所选作品必须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民歌与舞乐并重,并且体现民族音乐教学特色。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不能随意删减音乐课时,消除音乐是副科的扭曲心态。第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音乐课不应只是传统的唱歌课或教授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还要重视欣赏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在紫云县这种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族音乐地区,可创造条件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演奏、演唱和教授民间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纯正的民间音乐的魅力;开设民族器乐教学,在乐器的学习中深入了解民族音乐,开拓音乐视野。
作者:梁勇 单位:安顺学院艺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