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思考
摘要:在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院校大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严重缺失。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性及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展开阐述,希望在职业教育中更多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职业院校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职业院校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当今的职业院校教育普遍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技术教学与技能教学,因此在人文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方面一直是职业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而我们要树立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不能一味只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是更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作为一名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应该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要做到克服片面只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术、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此外,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只是在德育、语文和就业指导等较少的几门课程设置上才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给学生提供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1.2师资力量的匮乏,学生学习能力不高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其意志品质与正确的行为规范及弘扬民族精神,这就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师资素质不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很难深入推进开展。此外,职业院校学生自身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和对传统文化热情度不高也直接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2.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1]。该意见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规划,以国家意志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必将凸显出其深远的重大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中较为积极的、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是促进和谐社会进程的精华部分,是正能量传播的根基。只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和走向,才能让其领会传统文化中的所诠释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2.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必然需求
当今我国社会思想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本身具有文化基础薄弱、自律性较差特点的职业院校学生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很容易迷失自己,随之而来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以及心理素质欠佳、信心不足、精神空虚等问题会相继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职业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帮助其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特色职业校园建设。比如可以以学校的建筑、景物布局和道路作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为其命名,体现出传统文化和职业学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墙壁上设置名人名言、古代诗词展板等[1]。
3.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联系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专业领域出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要想做到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就必须从专业岗位中提炼素材,让学生感觉到优秀传统文化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教学案例,结合学生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专业方向,面对工作岗位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引导学生用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去解决。
3.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校拓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也为学生打造了思想交流的平台。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比如:书法、舞蹈、中国象棋、围棋等组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中探知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目的[1]。
3.4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德育语文等相关课程中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职业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且在法律、哲学、语文、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努力给师生提供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此外,也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始终遵循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检验这一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联系,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找并抓住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结合新形势下的职业院校学生现状,才能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职业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庆军,翟翠娟.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等职业教育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5):113-116.
作者:姜言苹 单位:通化市卫生学校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