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10 02:44:00人气:365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产教深度融合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又能使职业学校的教育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在阐述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概述,并立足现阶段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对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探索。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论概述

1.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学校和企业为了各自的发展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所以产教结合是一种对企业和学校发展都有益处的结合,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在这个结合中,企业和学校都是主体,双方的利益共同点越多,越能促进产教的深入结合,从而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模式,体现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具有三螺旋理论的特征。90年代中期,产生了著名的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就是政府、企业和大学根据市场要求联合起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这三方都是主体。三螺旋理论不强调政府、企业和学校哪个是主体,而是注重他们的合作关系,通过三者相互合作实现三者互惠互利,同时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三者合作过程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创新的螺旋式上升。产教融合中涉及到的几个主体,学校、企业、社会和政府,这几者在运行过程中都保持自身的特有作用,同时每个机构还能在其他机构起到部分作用,通过几者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创新性的教育共同体,促进职业院校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在结合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加上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得出的,如借鉴了杜威的“从做中学”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习要从真实情景体验中而来。他强调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而且同时建立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这种教育思想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将这种思想用到了教育教学之中,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充分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同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是在德国“双元制”教育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双元制”教育为促进德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产业与职业学校融为一体,根据职业学校目前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完成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产教融合模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学生可以将学习实践一半放在学校,一半放在企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双元制”教学培训下,学生可以掌握30余项实用技能,考核合格者还能实际开展岗位工作。基于杜威“从做中学”和德国“双元制”理论上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目前,国外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在高职人才培养上有着很多优秀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推动了社会经济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尽快完善解决。例如,很多职业院校还将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出现“两张皮”情况,理论不能与实践完美结合,师资队伍中高技能、高层次教师较少,课程体系不合理等。具体归纳以下几方面。

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的政策导向性不足

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但很多政策并不能很好地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导致很多企业提不起参与职业院校教育的兴趣。特别是很多政策还是很多年前出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不适应当今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需求,缺乏针对性。《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虽然明确了企业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和教师实践的经费问题,但并没有明确给予企业的其它有利政策,这就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企业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企业很难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

2.“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配套职业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能力不高,缺乏高技能、高水平的优秀教师,这就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水平,使学校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企业也就无法解决一线技术工人缺乏问题。很久以来,很多职业院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没能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学校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基础薄弱、优秀教师缺乏、教育投入较少等,这些也制约着学校与企业建立产教融合的合作关系。职业院校缺少能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实践教学,同时能为企业技术方面提供指导的高水平教师。现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不上去,学校和企业很难有效实施产教融合。

3.“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下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待优化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不完善,缺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说明学校对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很多都是将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放到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中去,而且课程内容大多是信息、应聘技巧等内容,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在整个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中体现出来。很多职业院校没有系统的创业创新教学,有时候就开展一下创业活动代替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职业院校设置了创业课程管理类课程,在这些学校中,只有二十分之一设置了创业创新理论课程,这就使职业院校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创业创新理论知识,也就无法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和发展。因此,虽然很多职业院校接受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努力向这种模式转变,但是忽略了很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缺少一些保障和支持,要想更好地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和学校的不断发展,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发挥其重要的教育推动作用。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提升政府在职业教育的参与度

从政府层面,应当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提升政府在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具体如下。一是建立健全法律依据。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产教融合相关的法律体系,明确税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学生实习安全细则、实习过程中如何分配薪资报酬等内容,使校企双方的职责和义务更加明确,指导双方更好在合作中开展工作。二是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参与度。光靠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来推进产教融合是不行的,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参与。政府部门要充分协调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针对产教融合出台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参与到产教融合中去,促进产教融合更好地发展。

2.以校企合作为重要基础,突进产教融合下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职业院校应当安排学生真正到企业中去实践,学校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科学的运行机制能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合作。具体如下。一是建立专业委员会。要由徐晓和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方面,要做好调研过程,并针对调研结果进行研讨。另一方面,应定期召开相应的合作会议,探讨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内容。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将理论知识充分转化成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三是学校既可以成为企业的科研中心,还能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场所。同时,学生进入企业可以为企业节约一定的人力成本。学校和企业就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共同探讨,同时促进企业和学校发展。

3.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核心,开发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中,突出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化,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提升素质、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目的。企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分配给学生的岗位和工作任务,通过工作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从而完成课程构建。

4.突出“产教融合”的特征,有序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院将以往基于知识体系的教学改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一是实施“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如手机订餐无忧、DNF攻略等引入教学中去,教师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等完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例如,可以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训练项目。三是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设置,开发教学所需教材。四是让企业的骨干人员为学生兼职教学。

5.构建“产教融合”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中校企均是主体,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实行学校和企业双重评价体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在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情况时,可采用在线题库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考核,得出学生的考核成绩;而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采用多元化评价法。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地提升。

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加强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还应完善如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具体如下。

1.完善职业院校自组织机制

职业院校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源、人才能的交换,具有建设自组织机制的基本条件。通过与社会的各种交换,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的发展,调整职业院校内部结构设置,使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与市场的不断融合中,职业院校逐渐完善了自组织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自组织机制的作用,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根据社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使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根据职业标准和要求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的紧密衔接,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目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人才供求机制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从而缓解人才供需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协调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改革发展两者间的关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的微观调控作用,使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来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不断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变化需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以下方面: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要根据输出地的需求来确定;为了立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就要考虑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根据生源市场需求来培养学生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实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就要使校企浑然为一体;学校充分了解劳动力市场,进行目标型输出。

3.构建职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长效保障机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成功的,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建立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发展。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要不断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在此过程中,要兼顾产教融合中各参与方的利益。以浙江某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学院与企业和政府相互合作,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组织管理结构和省旅游协会,使三方均受益;通过三方共同努力,完善了教师考评体系,促进了教师能力和素质地提高;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的渗入合作,完成了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双方交换培训教师资源,促进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校企双方通过产教融合都提高了自身利益,建立了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总之,产教深度融合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又能使职业学校的教育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职业院校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并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开发,而企业在享受人才资源的同时,还要帮助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不断地优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企业,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校企深度融合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日语教学为例[J].旅游纵览,2018,(09):232.

[2]唐春华,李军利,尹秉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建构“多域互通、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8,(09):29.

[3]张改清.智能化工作模式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探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2):66.

作者:王志强 单位:内蒙古大学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