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职业教育扶贫模式
摘要: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集中地区。文章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多维度的大数据,我们可以改善职业教育的环境、基础设施、培训等许多方面,以促进减贫和发展。根据“9+3”教育精准扶贫计划的理论及相关理论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中的应用,结合广西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少数民族地区,努力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遏制职业教育荒漠化蔓延趋势,从根本上改变广西职业教育的面貌,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扶贫;模式
近年来,全区紧紧围绕上级扶贫攻坚行动,从加快农业县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支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入手。提高贫困县学校教学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相关职业教育等,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具体成果。
一、加快农业县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贫困县教育发展短板
首先,是优化调整贫困县学校布局规划。推进学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向贫困县倾斜,在贫困县建设一批普惠性、低收费中高职学校;合理规划设置贫困县职业教育学校和教学点,优先支持贫困县职业教育学校新改扩建项目。其次,大力实施职业教育项目建设,装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远程教育设备,有效改善了农县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建立对接到人的资助体系,助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首先,是组织实施贫困生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工作。对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开展贫困户学生的申请、评审和建档工作,并跟踪做好新入学学生、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和建档,切实保障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农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相应的补助,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其次,是切实把各项教育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贫困县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贫困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进一步充实贫困县教师队伍力量,实施“优培”计划,提高贫困县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水平。三是实施“支持改善”计划,提高贫困县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生活待遇。出台乡县职业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此外,为鼓励乡县职业教师安心从教、长期从教,在教师职称评定、荣誉表彰、教育教学质量奖励等方面向乡县教师群体倾斜。
三、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促进贫困县劳动力转移就业
首先,是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通过定向委培特困生等方式,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学历教育,实现就业脱贫。同时,积极落实好农县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财政补贴政策,2017年,通过实施“雨露计划”补助中职学生。其次,深入开展涉农职业培训。各中高职业学校结合各地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农县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农县实用技术培训全面覆盖。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扶贫工作,集中力量帮助农县贫困家庭“两后生”和青壮年劳动力接受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内生动力,促进稳定就业,有效地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四、抓好教育扶贫工作,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扶贫试点项目
通过办好“百川励志班”积极开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扶贫综合改革,依托市内外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以生态脆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适龄学生为主要对象,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纳入总体规划,加大职业教育扶贫的投入力度政府强化组织领导,将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纳入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教育扶贫领导小组,构建社会公益链,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部门的政策引导优势筹委会,组织协调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优势,为慈善基金筹集资金和就业提供平台。在职业教育中采用“国家支持、政府运作、社会参与”的扶贫机制,积极开展专门设计的“激励班”。从山区贫困家庭招收初中毕业生,通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等职业教育,学习生存技能,最终实现就业。在城镇和特殊山区的贫困家庭移民,在国家财政政策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资源和社会赞助每年配套投入2500万元以上,对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就读职业学校的的学生加大生活补助,同时,要投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育扶贫试点,使办学条件不受影响。地区教育和扶贫试点项目将得到很大改进。
(二)全面抓学生工作,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学生市、县政府领导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实行招生责任制。以市政府名义签发文件,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年度招生工作。市扶贫领导小组特别重视“励志班”的宣传工作,为招聘和宣传专项资金,组织“励志班”宣传月活动,并通过广播宣传视频市县电视台,在报纸和期刊上专题报道,向初中毕业生分发明信片,在各县张贴宣传材料农村组织干部、教师进县户等,开展教育扶贫政策宣传,营造氛围,解决招收学生的困难的问题。
(三)创新教学管理,提高职业教育扶贫质量,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T等项目管理,进行7S(分类、整改、清洁、完成、安全、节能)管理模式促进标准化和制度化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把教育、扶贫和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校园文化,完善德育工作网络与德育管理网络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积极发展专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改革办学模式,扩大职业教育扶贫的规模效应在成功开办“励志班”基础上,全面扩展教育扶贫试点项目工程,在职业院校开办企业支持的“励志班”,每年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完成职业学业并推荐就业。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使更多的受助贫困学生达到“接受职业教育并优先就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最终实现“教育―就业―脱贫”。
参考文献:
[1]孙璐.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2]刘维忠.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
[3]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张宏.欠发达地区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7.
作者:温培华 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