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7-16 08:47:00人气:430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但是,京津冀三地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面临着困境,本文将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发展对策。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对策
据统计,我国人口数量已达13亿之多,有着极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劳动力素质水平却不尽如人意。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占职工总人数将近80%,与其相比,我国企业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员工总数的40%。所以,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对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支持,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京津冀三地的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和政策方面,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政策的支持;二是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缺乏统筹规划,缺少宏观的长远计划;三是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不合理,导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一、政府正确引导与政策支持
1.政府应当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确立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及家长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也已经招收本科及研究生,但是人们对高职教育只收专科生或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偏见还根深蒂固,政府应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在现有的高职本科院校的基础上选拔一些重点示范院校,使学生经历了高职本科院校之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水平自由选择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类型,从而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统一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
2.完善促进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促进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要抓住这一机遇,打破阻碍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各种管理体制,为实现三地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入合作提供条件。同时,京津冀三地政府要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制定长远规划,提供保障制度和措施。再者,为打破院校、院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促进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各种资源的自由并合理地流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供各种鼓励政策,鼓励院校、企业、社会之间积极深入合作。
3.冲破行政壁垒,深化体制改革,打破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闭门造车,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为区域经济培养合适的人才。在京津冀各方面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人才培养势必要求三地相互交流与相互合作。首先从观念上改变认识,应将京津冀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看做一个整体,从全局的意识、长远的目光看待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再者,从行动上冲破壁垒。由国家统筹规划,三地政府成立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合作促进部门或者制定相关的政策,为三地的院校、企业、社会的合作提供绿色通道,保证各方合作的过程无任何障碍;同时,还要鼓励个别的成功合作,从而促进更多方面的合作,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能够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三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人力保障。二、京津冀共同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规划
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各具特色,教育资源各有优势,但是,京、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河北省,因此京津两地应帮助河北高职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合作的战略作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全局的意识来分析问题,制定统一发展规划,从而有效地整合规划京津冀区域的高职教育资源,加快京津冀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一体化进程。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联合研究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再联合社会、企业、研究院所等机构共同商讨,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目标进行统一规划与部署,为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而制定各自的行动纲领和方案。其次,政府应当鼓励院校、企业、社会等机构自由组合,根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合作,实现各方共赢,为这些合作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再者,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走廊”政策,保证京津两地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科研人员按需要向河北流动,河北院校也要形成去京津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培训学习的机制。最后,三地政府应当支持合作办学,为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而积极参与协同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社会机构给予政策倾斜、经费支持等。三、积极设置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联系紧密的学科专业
在京津冀一体化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在办学目标、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大力扶持和重点建设一批符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然后通过这些重点学科专业带动帮助其他学科专业不断改革,最终只保留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北京正由生产型转变为服务型城市,同时,北京也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势必引发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天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所以京津应当重点加大物流、文化、金融保险、旅游学科建设,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加大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对于重点学科专业要去冗留精,使其向高、精、尖方向不断发展,对于不必要的学科专业进行精减,对于专业方向发展不合理的学科进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突出特色,应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赢得企业、行业、社会的认可,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不仅注重自身的内涵发展,还应注重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控制招生规模,做到宁缺毋滥,不断提升招生对象的质量。集中所有优势资源培养一批质量过硬、高技能的优秀毕业生,或开办特色班级或专业,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创新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其专业设置灵活,课程实践性较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程度更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应大胆探索实践,不要拘泥于传统高校的思想和体制束缚。例如:可建立与区域经济相连接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的联合办学。一方面,可以加快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同时,为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京津冀地区应建立由政府、企业人员、专家、教师等组成的相关组织,监督其发展进行情况。为保障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可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网,运用网络等相关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及时用人单位、求职者等信息,从而使各方了解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动向。又比如,积极开展社会化办学模式,即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家长三方合作。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健全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使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家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培养行业企业、家长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行业企业则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各种实践设施设备,家长也会主动募集各种社会资源、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提出各种人才培养意见或建议、帮助处理学校事务等。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201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吴岩,王晓燕,等.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8):1-7.
[3]彭永芳,谷立霞,朱红伟.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15):3236-3240.
[4]高兵.依托职业教育打造“环京津人力资源储备带”[J].教育与职业,2010(23):9-11.
[5]解艳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人才需求为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3-36.
[6]陈婧.京津冀一体化需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2014-04-14.
作者:钮小静 刘宝学 刘翠娟 杨龙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