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分析
摘要:近年来,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政策驱动下,快速展开,取得一定的成果。在院校领导交流,学生交流,科技和文化交流,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合作办学,学分、学历互认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笔者提出两点建议:台高校教师赴闽就业,闽校与台企深度合作,推动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更持久、更深入。
关键词:职业教育;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
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三通”协议,海峡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全面启动,进入“三通”时代。2009年5月6日,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表,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迈进。在此历史背景下,闽台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本文重点关注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诸多问题。
一、闽台职业院校领导交流
举办“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2007年12月04日,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107所职业院校的校长参加,围绕“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与前瞻”“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三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据了解,近年来闽台教育交流频繁,2000年以来,来闽访问的台湾地区教育界人士近8000。2000年至2007年期间,福建省教育系统有600多批、1600多赴台讲学,开展合作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2007年,教育厅组织了三批职业教育代表团赴台访问。高教院校领导交流先行先试,签署相关合作交流协议,带动闽台院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等各对应团体进行沟通,进而交流与合作。
二、闽台职业院校学生交流
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2002年开始举办,至今共举办12届,闽台职业院校学生较少参加,主要是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辩论赛的成功举办,促进两岸大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增进友谊和感情。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创办于2006年,以篮球为载体,以运动为媒介,为两岸大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了友谊的桥梁。闽台职业院校学生组队参加比赛,篮球比赛已成为两岸高校影响力较大的一项重要赛事,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促进两岸大学生思想、感情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大学生的互信、了解和友谊。“学生辩论赛”“篮球赛”等闽台高教院校学生间的各种文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促进闽台大学生之间,部分带队领导、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使闽台各院校间从认识、相识到相知,部分院校间结成兄弟、姐妹院校,从而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
三、闽台职业院校科技和文化交流
邀请台湾地区专家来闽讲学。2013年8月,台湾兰阳技术学院院长林江龙教授等专家受邀到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学,福建职业院校选派教师赴台开展项目交流。2014年4月,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合作完成“闽台协作构件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该项目获2014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独具闽台特色的茶文化交流。2014年11月,由天福集团与漳州科技学院联合主办的“天福杯海峡两岸名茶邀请赛”在漳州科技学院隆重举行,两岸500多位茶农欢聚一堂,赛茶、品茗、用餐、谈心、颁奖,穿插文娱演出,丰富多彩,庆祝新一届茶王的诞生。
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交流合作
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涉及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2014年,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合作完成“闽台协作构件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闽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交流合作刚起步,有待今后共同努力,主要原因是台湾地区严格控制大陆人在台就业,两岸职业资格证书无法通用,无法互认。
五、高职院校间人员交流合作
拓展交流渠道,建立长效的闽台高职院校交流互动机制。分期分批组织职业院校领导赴台访问,实地考察学习台湾地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教学和管理方法。邀请台湾地区职业院校领导、教师和研究人员到福建交流、讲学和开展科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效。自2011年以来,与台湾地区多所职业院校先后多次互派教师参观访问、交流学习。2014年1月,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合作编写教材,双方教师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针对教材编写内容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交流与合作,双方取长补短,强强联合,既促成教学内容的契合,又建构教学方法的互通机制。
六、闽台高职教育合作办学
探索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模式。2009年,启动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研究闽台职业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培养研究生项目,聘请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知名教授、研究人员来福建高职院校担任研究生导师,讲授相关课程,共同指导学术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早在2009年,福建就有多所院校开展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如闽江学院、武夷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等。本科学制4年,普遍采用“3+1”“2+2”模式,专科学制3年,采用“2+1”模式。学生前段在闽读书,后段在台读书,学分互认。这些合作项目比较成功,多年来一直实行,现在已经是新常态。
七、闽台高职教育学分、学历互认
2014年4月18日,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宣布新承认18所大陆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学历,目前承认名单已达129所。所承认学历的大学以综合大学为主,福建省53所高职院校均未在这129所承认学历的名单中。为进一步推动两岸教育领域的全面合作,2006年3月,大陆单方面宣布承认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学历。闽台高职教育学历互认处于单方面状态,闽承认台而台不承认闽。闽高职院校招收“2+1”学生,即前两年在闽就读,后一年在台就读,闽承认在台就读的学分,因而发放毕业证书。
八、台资企业在闽创办职业院校
2007年,台资企业天福集团出资人民币2.5亿元创办民办高校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突出茶的特色,重点培养实用型的高等技术和管理人才。2012年3月经过教育部专家组检查后更名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2007年以来,职业学院作为两岸交流合作平台,为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做出重要的贡献。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在以上八个方面已经取得进展,并且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成为闽台职业教育院校新常态,成为闽台交流合作的亮点。陆生赴台就学自2009年开放以来,数量逐年增加。交流与合作重在往来,有往而无来,非礼也。台生赴陆就学亦由来已久,但是台生普遍选择知名度高的研究型学校,如厦门大学。然而,陆生赴台就学无法改善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过剩的状况,与台生赴陆就学一样,即使台当局未放开顶尖学校,陆生普遍选择竞争力较强的院校。近五年来,台湾地区竞争力较弱的高等院校出现招不到学生的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部分学院甚至整个系、整个专业停办,原因是招不到学生维持运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过剩为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台高校教师赴闽就业将成为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的亮点。从整体来看,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源过剩,福建省高职院校教师资源不足,台高校教师赴闽就业,闽台教育资源互补达到双赢的局面。但是,实际操作并不容易,存在诸多问题和实际困难。主要有:相当多的台湾地区高校教师对福建不了解,不愿意赴闽就业。福建省53所高职院校中,公办院校对台湾地区高校教师吸引力较大,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编制问题,需要政府相关单位出台政策,用于招聘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民办高职院校的待遇难以满足台湾地区高校教师的需求。2009年,福建省教育厅启动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闽校与台企深度合作将成为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的亮点。进一步覆盖福建省全部高职院校和大部分在闽台资企业,促进闽校与台企深度合作,福建省高职院校应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适应台资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本地化的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设立实践教学周,聘请台资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讲课,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台资企业参观、学习,由企业技术人员亲自指导。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两个环节与台资企业紧密合作,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这些过程同时使高职院校教师更新知识,掌握新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和技术水平。纵观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现状,政府政策支持,闽校台校积极推动,交流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对全国来说,大部分政策是先行先试,具有带动效应。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应重点推动台高校教师赴闽就业,闽校与在闽台资企业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杨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谭世贵,华世佳,龙腾.大力开展琼台高校合作促进两岸教育文化交流[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1).
[3]李红,林华东.福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台湾高等教育交流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王长旺.深化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2).
[5]WilliamWiersma.Researchmethodsineducationanintroduction[J].PearesonSchweizAg,1980,1991(1991):1-99.
作者:潘飞南 周宝建 刘火盛 单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