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分析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五所国立理工学院,学制三年,属专科层次。由于理工学院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迅速上岗,为雇主创造效益。因此,这些院校在受到企业和雇主青睐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在产业界建树卓越的创新人才和精湛的产业技术工人,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繁荣,对新加坡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之中,规模日益扩大。由表1可知,理工学院的入学人数、注册人数、毕业生数基本呈增长态势,2004年至2013年,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人数在10年间从16834增长至24157,增长了7000多人。可见,新加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二、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
“实用性”是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特色和一贯的传统。课程设置也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课程重点,重视课程的实用性。由表2可知,新加坡五所理工学院所设置的专业侧重工程学、经济与管理、信息技术、健康科学等与社会经济需要密切相关的专业。新加坡高职课程开发从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实际出发,尤其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各理工学院开发课程时不仅主动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积极与企业和行业联系,以确定课程内容。而且,学院课程开发委员会必须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入,以保证开发的课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技能训练占70%课时,理论学习仅为30%。〔3〕而且,为了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门开设如射频工程师开发、电脑动画开发等专业技术课程。此外,新加坡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超前性。学院在开发课程时,不仅与国际著名学院和国际行业协会保持联系与交流,以确保课程的先进性,而且将有关领域的前沿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穿插于课程之中,课程设置始终瞄准国际产业技能发展的最前沿,及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国际新技术动向(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最新发展动向),注重课程计划和开发、专业设置和开设与国际接轨,不断给高等职业课程提供新信息,以抢占技术制高点。
(二)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
新加坡高职教学依托于其创造性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成功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并不是在学校之外、教学之外再办一个教学实习工厂,也不是在社会上选定某个工厂供学生学习,而是基于学院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在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所设定的“工业项目组”进行教学和学习。学院承揽生产厂家的工业项目,厂家则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学院装备一个和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新加坡各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承担的研发项目较多。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信息科技系在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312名学生参加的研发项目数达129个,其中来自企业的项目占60%。〔4〕学生通过“学中干,干中学”,既能接受完整的理论知识学习,又可以接受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实现了项目研发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有机地融为一体。校企双方通过具体实际的生产项目紧密地进行合作。这种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导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能够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被新加坡各个理工学院广泛采用,已成为具有新加坡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元制”,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具有多元技能的人才。
(三)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资专业能力开发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各高职院校尤为注重“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从入口就严格把关,选用教师尤其注重企业经验。以五所国立理工学院为例,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如南洋理工学院聘教职员时非常重视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具体要求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背景;有相关领域工作五年以上经历;熟悉行业或企业,具有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5〕除教师入口的严格把关外,教师在后续的日常教学中,还要不断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挂职,以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这就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此外,新加坡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师资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开发,学院通过开设渠道广阔、内容丰富的各种培训,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能力。
(四)充足的经费资金保障
新加坡政府视教育投资为生产性投资,对教育的投入仅次于国防,居国家预算的第二位,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投给了高等职业教育。新加坡各个理工学院的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付,通常包括经常性支出和发展性支出两部分。经常性支出主要用于学院日常运营,发展性支出主要用于学院增值,提高教学质量。经常性支出由财政部拨给教育部,再划拨给学校。学校遇有重大发展项目时可向教育部申请发展性支出。国家对理工学院的建设投资保证一次到位,而用于维修和扩建的资金,经审核只要情况属实,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落实。〔6〕新加坡政府在经费投入上一直对理工学院予以大力支持,在对各级中学后教育的学校的财政投入中对国立理工学院的投入仅次国立大学,而且理工学院每年得到的政府拨款远远超过初级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由表3可知,对理工学院的发展性开支由1999/2000年度的14646.3万新元增至2013/2014年度的13162.3万新元,对理工学院的经常性开支由1999/2000年度的38723.9新元增至2013/2014年度的130294.2万新元,对理工学院的生均支出由1999/2000年度的8032新元上升为2013/2014年度的15120新元,从1999至2014年,生均经费增长88.2%。除每年由国家拨款发展职业教育外,新加坡政府还设立了技能发展基金,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有充足的经费。除国家对理工学院的投入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团体对职业教育也给予大量的资金资助。新加坡各理工学院的办学经费75%由政府资助,10%来自于企业资助,学生的收费只占办学经费15%。〔8〕正是由于国家和社会多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投入,新加坡的高职教育才得以快速、高质地发展。
二、启示与借鉴
(一)注重课程的实用性
新加坡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最大是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密切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各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行业合作研究和开发课程,根据实际生产对技术的需求情况,研究确定课程内容设计,使高职人才培养更加有效、实用。反观我国高职教育现状,我国高职的课程设置总体上还是理论方面偏多,操作性和实用性方面偏少,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从有利于社会应用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改革更新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的技术性和实用性。例如,高职课程要引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二)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必然要强调实践性,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近年来,虽然实践教学在我国高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实际工作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高职实践教学的不足、学生实践能力的薄弱。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我国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教学模式,要把理论学习与应用技能学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技能培养。各高职院校可依托政府的政策,积极进行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以项目为导向,深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运用“项目”开展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使学生能“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注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重视开发师资专业能力,这对促进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也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更新引进人才质量观,多渠道引进“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更新用人机制,不拘一格、多渠道招聘教师。注重引进教师的相关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尤其要大力招聘具有实际技能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工程师到学校任教或作为兼职专业教师。从重学历资历转向重能力经验,逐渐实现用人机制从盲目追求高学历教师,向追求“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从追求高校引进毕业生,向主要从行业引进师资转变。坚持能力与学历相结合,从入口处严格把关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操作技能经验缺乏,是制约我国“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最大的障碍。借鉴新加坡做法,我国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制定严谨而务实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对于在职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他们到对口的企业、公司挂职锻炼或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加大与企业行业的项目合作及为生产科研政府机构部门提供科技服务、技术开发力度,为教师创造参与生产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和研发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定期派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考察新生产设备、新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生产质量控制过程和管理规范等,使教师获得前沿的专业知识,保证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充足的经费投入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高职人才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需要建立配套的实习基地、购买相应的实习操作设备和大量的日常教学设备维修资金,其所需经费要比普通高等教育高得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更为短缺。我国政府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在教育投资中也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对高职的投资力度。不仅要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应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公平有力的教育财政支持。借鉴新加坡设立“技能发展基金”的思路,我国政府也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如向企业用人单位征收一定比例的税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高职发展、吸收国外资金等,增多经费融资途径,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作者:卢菲菲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