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内涵
一、课程改革的含义定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通常情况下是指有关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进程等,其中,课是内容,课本、讲义以及网络资源等其载体;而程是指进程,其表现为具体的授课行为。在我国,按照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职业教育采用学科课程,行动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而项目和任务共同构成课程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环节。因此,进行职业教育改革,需要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进而将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进行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职责就是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同时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实际上,课程改革是教与学的改革,就具体目前的状况来说,是改变授课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技能培养的地位,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和虚拟性”向“主动性、独立性和体验性”方式转变的过程。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实施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针对就业岗位,将传统的学科课程转变为行动课程,进一步实现课程要素的变化,同时实现课程内容向课程评价的转变,主要表现为:首先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将以实践、操作活动为中心,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学内容将会根据岗位技能的真正运用而进行调动。其次是改革教学模式。在当前环境下,职业教育主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等。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做”,而不是“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翻转课堂”,这就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还有是改革教学场景。在传统的课堂上,行动课程是无法开展的,组织开展行动课程教学,通常需要借助特殊的场所来实现。其实最好的教学环境就是真实的岗位工作场景,但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对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提炼、模拟。为了开展学习型的工作任务,需要布设教学场景,比如,中职学校建设一体化教室,就是布设“真实”的场景来为行动课程提供教学“课件”。再有是教师队伍的改革。任何课程建设和改革,其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因此教师的理念、能力关系着课程改革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队伍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全体专业教师的职责。就目前来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最后是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实施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所以,建设、改革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建设最适合自己的课程,那么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学生们的基础课功底、整体素质、接受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并且还要在学生的培养中及时调节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场景等等,要清楚课程改革的目的,如何去做以及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所在,如何建设等等问题。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原则的把握
在实施课程改革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这些原则一方面是应当遵循、依凭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是对理论把持、操作的定位。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只有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准确把握目标,课程改革才有成效。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第一,就业情况是评价验收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同时通过就业就业情况可以考核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这是职业学校办学成效最显著性的标识,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积极的反馈和评价。第二,就业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就业为中心开展,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进行改革。第三,就业形势对课程改革具有调控、优化作用。第四,就业可以引领课程改革。其次以能力为本位。从心理学上讲,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个体凭借这种心理特征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中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的、技术的、特定职业的”能力目标设置课程,帮助学生培养生存发展所需的技能。从就业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一种岗前技能培训,对于学生来说,职业本领和能力是其进入社会的资本,同时也是服务社会发展的基础。再次是把握理论适度原则。把握理论教学的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一定要把握好理论教学的分寸,过于偏向理论教学就会削弱职业教育的职业、实践特性,培养出的学生很可能就会能力、技能不足;而理论功底贫乏则会降低毕业人才的职业扩展性,不利于继续深造。最后坚持实训主导原则。对于中等职业院校来说,普通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其中,普通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分别是基础、核心和根本。实训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理论知识升华、转化成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如果缺少实训环节,那么所学的理论知识就会难以实现其价值;并且实习实训是学生获得技能的关键,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训,学生才能掌握、运用这些职业技能;同时,通过实训,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向社会的平稳过度,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要点
1.实用性。
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需要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学有所用是必然的要求。如果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实用性不强,那会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中。
2.先进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往往滞后于这种发展和创新,讲授和训练的素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此时,由于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都是旧的,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计中保持先进性,及时更删课程内容和项目,力求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3.趣味性。
现在职业学校老师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整体素质太低,“课不好上”、“学生不学”等等。因此,如何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成为一线教师的头等大事。一般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趣味化改造。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糅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成效,但也是现代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直接问题。
4.互动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课程设计上的互动性环节的合理设置,关系着课程教学整个过程的有效性,也关系着教学评价的最终成效。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彭义展 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