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职业教育论文
一、近代常州的职业教育
历史考察职业教育在中国追根溯源应该到古代的艺徒教育或家传教育,那是完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手把手的现场学习。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和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成为社会的急需,创办实业学堂、兴办实业教育便应运而生。一般认为,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是由洋务运动发起的实业教育,进而转为为近代中国制造业服务的职业教育。可能由于起步较晚的原因,常州实业教育的思想并不是十分突出,直到1927年,常州的职业学校才开始出现以实业救国为特征的飞机科、汽车科、土木科等。相反,由于地方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纺织业,因此,常州的职业教育有一种因势而生、促进民生的特点,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发挥地方民族工业的特长。例如,常州的纺织业领先于苏南地区,因此,常州早期的职业教育多以绘画、刺绣、桑蚕、染织等专业为主。在教育理念上,近代常州职教完全体现了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的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不是基础教育,教育的目标也不是文人大师,而完全是当时社会急需的科技人才。教学的内容也主要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教育模式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与当今的高职教育理念都十分近似。
二、现代常州的职业教育
(一)解放初期的职业教育
解放初期,常州的工业、农业都处于萧条期,需要注入强心剂刺激它们的发展。职业教育得到一度的支持和促进,尤其是很多工厂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沿袭了当年职业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应用性强,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到生产一线发挥作用。1950年,顾峤若、李鸿业等为适应记账方法的改革,创办私立常州真理会计补习班,先后设簿记班、会计班、成本会计班、统计班。迄1960年,全市共有15所职业中学:大成一厂纺织机械中学(1958年),大成二厂中等技校(1958年),大成三厂职业中学(1958年),民丰厂职业中学(1958年),常州机器厂职业中学(1958年),中华电机厂职业中学(1958年),常州化工厂职业中学(1958年),常州变压器厂职业中学(1958年),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职业学校(1958年),常州建筑机械厂职业中学(1959年),常州开关厂职业学校(1959年),常州拖拉机厂职业中学(1959年),常州市政工程机电技术中学(1959年),常州市无线电厂职业学校(1960年),常州市二五三厂职业中学(1960年)。后来发生的和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对普通教育的偏重使得很多人轻视职业教育,仅在一些普通中学里设职业教育班。1980年,市第七中学设毛纺保全班、棉纺保全班,市第九中学设无线电班、机械班,市第十七中学设拖拉机班,市第十八中学设服装班、塑料班、电工班。1982年,市第九中学设会计班、幼儿保教班。1983年,市花园中学开设大客车职业班、化工有机合成班。同月,市第二十五中学设电子模具职业班。市第二十三中学附设高中职业班。1985年,常州市控制电器厂与市第二十三中学挂钩,开设电子技术职业班。工、建材、城建、财经、卫生、艺术、物资等多个行业的14所中专校群体。市里各行业和大型企业也共建有14所技工学校,教育部门举办的有12所职业高中。
(二)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教育
当改革开放春风吹起,常州市政府划定了新北工业园区,展开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企业和工厂,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又一次被推向高潮。此时,市政府很好地发挥了统筹职能,采取统一政策予以扶持,各类职业学校得到协调发展,很好地服务于常州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2004年,常州市整合三所市中心无发展空间的职业中学,易地新建占地105亩的职业教育中心(现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首创了城市职业教育中心模式,开创了通过资源整合建设职业教育中心发展职业教育的先河和模式效应,为新世纪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奠定了基础。早在2002年,以一所工程型本科院校为龙头、五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入的常州高等职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鲜明特色的高职教育园区,涉及信息、机电、工程、轻工、纺织装类职业院校,基本上覆盖了制造业各个专业门类。目前,已建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所合作的常州科教城和江苏省唯一一个省级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真正走出了一条科教一体、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之路。新时期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加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型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训练场所,让实训对象了解产品生产的过程,创建职业教育有别于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培养的特色教育;另一个特点是校企协作,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参与办学过程、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不仅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用人单位,而且,也为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对现代常州职教的分析和反思
1.国外先进的职教模式对常州职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比较成功的模型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其主要特征就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同时并举,强调以“产”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而另一个比较成功的就是美国的社区学院的模式。由社区学院来实施,要求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和知识,为社区工业、商业以及其他行业培养人才,以社区为中心,关心社区生活,发展社区经济。目前的高职园区结合了德国双元制和美国社区学院的特点。既强调工作、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又强调校企的紧密联系。
2.常州职教的发展是以经济和社会的强劲发展为基础的。常州拥有农业机械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工程机械、车辆及配件制造、新型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及软件、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是国内中小功率柴油机、电子信息设备、高速内燃机车、牛仔布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拥有常柴、东风、新科3个中国驰名商标、56种江苏名牌产品,78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销量、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居前5位。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常州的职业教育已经江苏职教甚至是全国职教的领军力量。如今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已经成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同时,以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常州技师学院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得到同步发展。而且,常州职教的层次也显现多元化的结构,有直接通往大专学历层次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班,有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高级技工和技师班,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相沟通的综合高中班。但是反观当前的形势,常州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常州虽然拥有高职园和职教中心两张亮丽的名片,但相对于大专层次的高职园,对职教中心的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急剧扩招的大学相比,常州的职业教育―――主要教授实用性技术―――被严重忽视了,各个层次的职业学校没有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大量的熟练的技术工人。
2.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不够。虽然职业学校都开设了实训课程,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资源不均衡,导致有些学校的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高职园和职教中心建设的初衷是资源共享,机会均衡。但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园区整体利益与学校自身利益的矛盾,从而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设备利用不充分。
3.职教中心和高职园本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应该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形成常州职教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但现实情况是高职园是省属的,而职教中心是市属的,二者缺乏紧密的联系,二者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实训实践,不能做到连贯和一贯,造成资源的浪费或重复。
作者:龚智敏 于琴妹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