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
【摘要】柔性管理是强调要通过人内在驱动性,影响持久性和激励有效性等特点来实现“人性化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由内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热情,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和工作效率。这种较为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如今飞速发展的高校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多。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一直以来在高校不被重视、地位不高、薪资偏低的客观现象,长期的低待遇水平导致这支队伍人员思想极不稳定,工作调动换岗频繁。其次通过探索运用柔性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力图改变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的思想现状和所处地位,使其从内心深处增强在民办高校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使其“爱校乐教”,并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探索在教育领域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通道。
【关键词】柔性管理;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运用
柔性管理的基本法则是“以人为中心”,它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运用中越来越多。柔性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关注了基层教学管理者的情感需求,发挥了凝聚其主人翁情感的导向作用,让基层员工充分实现和体会到个人的价值,激发其工作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其管理模式和手段不断深入人心。
1柔性管理模式的引入
1.1柔性管理的定义
“柔”是相对于“刚”而言,“柔性管理”则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旨在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是以各种“规章制度为中心”;而“柔性管理”旨在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充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
1.2柔性管理的特征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各种明确的规章制度、各类员工要求规范等),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员工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自发主动追求创新,创造佳绩。
1.3高校引入“柔性管理”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加需要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管理模式,而人才的培育也需要一个开放的、可以自由发挥人才潜能的环境。以往的刚性管理方式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越来越追求创新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其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因为划定太多的制度条款,严重束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维和创新。而柔性管理则是强调要通过人内在驱动性,影响持久性和激励有效性等特点来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达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因此作为一种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新模式,各大高校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模式,柔性管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引入高校的各层次管理中。
2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现状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有力的承担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如今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高校的教学管理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科学合理调配全校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运行及教学管理正常规范进行的关键所在,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全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发展。本文所调查分析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仅指民办高校,因为在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成本、场地、生源等多项因素,这一问题尤为有特殊性,其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定义及地位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一般是指高校院(系)级的教务秘书、教务处分管某项具体教学运行的专项干事,如:教材管理干事、成绩考务干事、课表编制干事等,教务秘书(干事)等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最基层的执行者,其管理工作贯穿整个高校的教学工作,规范、高效、有序的基层教学管理是高校整个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2.2学校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各阶层管理人员来源渠道较广,人员变动较大,管理的方式、理念以及整个管理体系不稳定。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的高层管理者一直有“重视教学、轻管理”的思想,认为教学管理人员都是从事教学运行、教材管理、成绩管理、考试考务等事务性的工作,认为其工作难度及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行较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校投入到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雇佣成本不高,教学管理人员薪资待遇普遍较低,长期的低待遇水平导致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思想不稳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模糊,大多感受不到领导的关注、感觉发展前景渺茫,因此基层管理人员岗位更换调动或离职情况比较频繁,不稳定的基层教学管理给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2.3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学历、职称较低。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成本的控制,同时要考虑符合办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硬性要求和指标,在专任教师的培养、教学基础设备及硬件投入上面比较重视,但资金有限,往往忽略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投入,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聘请、培养和管理都不够重视,因此在接收教学管理人员时招聘渠道来源较广,并非全部来自师范院校或者管理专业,大部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背景,导致这些基层人员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多数仅凭有限的经验管理,疲于应付各类教学管理突发事件等,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其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普遍偏低。因没有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大有干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意识,也没有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因此在、科研项目方面表现消极,职称评定更是难上加难。
2.4没有系统建设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意识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琐碎,学校多数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只是事务性工作的重复,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意识,不需要太多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投入少之又少;如有学习、提升的计划或机会也往往会倾向于一线教师或者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而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支队伍,投入精力、财力等系统的建设这支队伍更是无从谈起。
3柔性管理对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适用性
3.1柔性管理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优势
(1)柔性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升华,是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有效形式,是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大多主人翁意识不浓,总认为和公办院校体制内的教师相比各方面待遇和条件相差甚远,有一种游离在教育边缘的存在状态,对自身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长远职业规划,因此在自我管理方面难免有懈怠和放松。而柔性管理的核心却恰恰是要通过柔性管理的手段更新观念,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组织存在感。(2)柔性管理贵在“自我改善”。“自我改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精神,是“柔性”管理的灵魂。为了促使自我改善意识的形成,使员工成为改善活动的主体,应该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进校起,就进行“爱校、乐教”的员工思想行为教育,“创造无止境改善”的自我完善教育,不断鞭策员工进行自我完善,提升综合技能。基层教学管理是一个事务性很杂的工作岗位,专业性不是特别强,或许很难做到人人通过3-5年的努力,都能提升晋级,但是可以通过柔性管理促使他们在“爱校、乐教”的思想教育中能够安于本职工作,同时根据个人特长和个性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渠道,使他们能够在教育的领域里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至于基层工作几年之后产生懈怠心理,对前途迷茫无从选择。(3)柔性管理的精髓是“爱人”。以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每个人的劳动为精髓,以组织的高效益为目标,最终又以员工的高收入为归宿的良性循环。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心灵感应的基础上的,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则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领导者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业务知识,更要学习领导艺术,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诚心、热情、乐观向上的性格,要有魅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由于事情繁琐,需要长期埋头工作,他们是感觉不到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的,内心深处是极度缺乏组织关心的一群人,因此作为他们的领导,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关心、爱护他们,经常互换位置为他们考虑问题,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分忧、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谋划,从而让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感受到爱的力量和鼓舞,调动工作情绪,鼓舞士气。
3.2柔性管理在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运用
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稳定直接影响全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除过常规的管理工作之外,民办高校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柔性化管理,使这群不被关注的队伍受到应有的培育和照顾,使他们在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柔性管理中乐于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综合素养,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通道。3.2.1贯穿“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思想首先要从学院层面自上而下充分认识到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对这些奋战在一线,起到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桥梁作用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给予人文关怀,充分肯定他们在一线所作出的努力,对有突出贡献或特别优秀的人员一定的鼓励和奖赏,体现柔性管理的精神,也让基层教学管理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其主人翁存在感及其集体归属感。3.2.2建立柔性化的考核培养机制要根据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对他们的考核建议以学期或者学年为考核周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柔性绩效考核制度,为其打造出柔性的工作环境,以更好的满足他们需求,激发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避免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长期从事重复性的工作而产生厌倦工作情绪,可以通过设置针对这支队伍的各种技术比赛,注重对他们的业务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引导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当然,当教师岗位或者其他管理岗位有空缺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将优秀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吸收到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或者其他管理队伍中,提升其工作热情,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采用柔性化的人才激励制度,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感受到学校对于人才的重视,才能够更加自发的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来。3.2.3建立柔性化的人才激励机制依据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共同价值观、文化氛围等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给基层的员工更多的含物质、精神的双重激励。如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指导他们申报课题、参与学院重点项目建设,为优秀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薪酬丰厚的报酬等;让基层教学管理员工参与到学校的招生、就业大战中来,共同分享学院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员工感知到自身与学校同呼吸、共发展的命运,体会到自己和学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关系,从而使员工通过自我管理、进而参与学院管理,得到主人翁价值的体现。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奋战在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线,要确保全校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稳定这支队伍非常关键。柔性管理则是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进行的管理,会让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对于上层的管理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提升管理的内在驱动性,弱化其被管理的抵触情绪,增强他们的自我管控约束意识,有助于增强其在学院的主人翁感情及其稳定性,并通过一系列柔性化的管理手段,使其能够在本职工作中体会到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赵慧敏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