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一、高校教学管理在发展学生主体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决定着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但是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一)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
1.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主体与客体”错位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隶属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直接受教育部领导,或受省教育厅领导。教学管理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集权式改革。在教学管理中,行政等的“一轨制”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虽然行政命令能够颇有效率地实行,但学校却没有了自主权。
2.从学校层面上看,决策权集中于大学的校级层次,行政权力在时刻影响着学术权力。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就是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去衙门化,要改变当前的管理机制。”
3.从学生层面看,本应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在实际中却成为“客体”,成为学校管理的“对象”。学校的任何决策都是以更有效地管理学生为出发点,而不是着眼于如何服务学生。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失去了话语权,使得学生的诉求得不到解决,甚至自由的言语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校的限制,最终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成了高校“流水线”生产出的“统一化的产品”。
(二)学生评价制度的缺失
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管理工具。当前以考试为重要手段的教学评价已经成为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瓶颈和藩篱。学校虽然实施了学分制,但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学生只要某一学科及格后,就会获得相应的学分,期末成绩取决于一纸试卷的分数,平时成绩有时候就等同于出勤率。这种做法往往容易造成学生不重视平时成绩。有的学生即使平时不喜欢学习,但只要在期末考试前几天进行临时的突击复习,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这些现象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没有反映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学生失去发挥自主性的平台,创造性、主动性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扼杀。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的教学管理中,如何更好地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已成为各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对新型教学方法及师生关系的引导不力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提倡以启发式为主体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逐渐成为主流,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无法突出新型教学方法的个性和特征。所谓的新型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传统教学的翻版,教师的口传心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仍然是“讲与听、做与学”的关系,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成为任教师摆布的“对象”和工具,被动地进行知识的简单机械记忆,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主体性,仅作为教学中的“客体”而存在,其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意向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关怀和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平等地位,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当今是网络时代,学生想要获得相应的资料,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检索,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元认知”。但在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中,文科类专业课的学习仍然较为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仍然存在;理科类科目的学习仍然是题海战术,将学生的解题能力等同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滞后
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落后。教学管理人员的定位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求其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来推动教改。但实际情况是,高校从事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大都是“无法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一般为非教学工作者出身,本身缺乏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因此,在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的存在,使得教学管理人员无法做好教学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将“管理”简化为“行政权力”。同时,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将自己凌驾于教师与学生之上,脱离广大师生,用“看、管、压、卡”等手段进行学生管理。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落后。新时期的高校教学需要更多的优秀教师人才,但当前高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日常培训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师无法迅速接触到新型教学理念、新型教学方法,造成教师容易忽视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很少主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固化,思维定势严重,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院长刘献君曾于2011年对厦门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高校的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报告中,刘献君明确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引进人才后,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形式化、松散化严重,培训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理论再现,不能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对策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更好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高校就必须在教学管理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观,必须从教学制度的完善、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等方面着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一)改革现行教学管理制度
1.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主体性发展。这就要求进一步理顺高校的行政等的关系,真正实现高校的“去官僚化”,真正发挥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本化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时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市场化进程,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多元化高校的管理体制,使得教师与企业、校长与CEO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转换。”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部高层领导对高校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高校可以在市场化的前提下,探索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消除行政命令对教学管理的影响,实现学术与行政权力“两条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制衡,如美国大学实施的“教授治校”制度,通过成立“教授委员会”进行学术管理,这种使学术研究独立于学校的行政权力之外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2.要探索将学生引入教学管理中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使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服从管理”,而是“参与管理”。可以通过各院(系)的教学研究室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师一起面对面地交流,对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生与教学管理的反馈制度,把教学信息传递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对教学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可聘请学习优秀、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任职,使学生更好地评价教学;可以组建由学生组成的教学信息员队伍,通过电子邮件、书面汇报、当面汇报等形式向教学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反馈教学信息;在对教师进行教学检查、教学交流课、教学研讨、评优晋职等的过程中,吸纳学生作为主体,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高校教学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成立“学生评议委员会”,由学生对学校的整体工作进行“打分”,在学校的教学规划、计划的制定中,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激发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位”。
(二)实行主体性教学评价
1.针对当前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高校有必要对学分制进行完善与改革。在现有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选项课、选修课”教学机制,为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科目学习;提倡“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避免学生的“千篇一律”,成为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统一化的产品”;使学生能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改变当前高校现有的“导师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导生制”,使所有的老师都能够为学生服务,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流程都能够围绕学生来进行。
2.要实施形成性、诊断性的教学评价,进一步调整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注入新鲜的活力,不再简单地以学生的出勤率来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而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状态、心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把广大学生看成一个能动的、有个性特点的评价主体;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最终使学生的评价做到综合性与专项性、定时性与经常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获得更加自由、开放的发展。在美国,大学的教学评价实行的是“以学评教”的方式,如斯坦福大学在教学评价中将“学生在学习后的创新想法、创造性灵感、提出自己的问题”等方面作为重要内容;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晋职的重要内容。这些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要结合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
1.要大力探索“启发式、项目式、游戏式、角色式、任务驱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性放在首位,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大学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的伙伴与朋友,由教学的主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2.要构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中能够得到有效的碰撞,将学生的“要我学”、“被动学”转变为“我要学”和“主动学”。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3.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项目研究、学术探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构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不再是“被管理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缔造者和参与主体。这方面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做得比较好,如济南大学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虚拟社区,在虚拟社区中师生可以平等地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四)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1.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管理、竞争机制,强调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打造“服务型”教学管理团队。实现教学管理人员的“去行政”、“去命令”化,使之真正做到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凡是对学生主体性发挥有利的事情,就要努力实施,凡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事情,就要坚决摒弃,创设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2.要加强普通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继续教育与各类培训来树立广大教师的新型教育观,使其能够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有效接轨;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一起共同建设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平台。同时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使学生不但能够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还能拥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优化的知识结构。总之,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学生与学校教学任务的重要纽带。高校教学管理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起点,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并决定着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进一步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院(系)教学管理的作用、实行主体性教学评价、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及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途径等,才能够更好地使教学管理服务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教学管理成为推动学生主体性构建的重要力量。
作者:林毅 单位:闽江学院中文系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