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用
摘要: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心态来发展人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内容之一,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分析了明确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这种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把“提升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作为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强调大学生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创业素质;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积极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用
一、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应该做到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统一。在我国,1989年年底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学者们对于大学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邓成超认为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素质包含三个方面:创业精神、创业个性和创业能力。何海宴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形成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在创业教育中,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要正确定位,要构建优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资源。朱惠斌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知识和能力教育、创业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刘巧芝对大学创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项目实习、学科竞赛、自主创业及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王占林和林丹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包含四个方面:创业知识、创业情感、创业意志和创业能力。李虹研究制定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与评估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三个方面,即学校、学生和创业项目,这三者构成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李芳凝和张建哲构建了以个性特征、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为维度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张建华提出了提升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四重维度,认为大学创业教育要从创业理念、企业家精神、困境下的自立和自我发展意识入手。李幼平提出了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从三大平台入手,即管理平台、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王饮寒和李伟利用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指标,并且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雷卫平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几个方面入手。林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入手。苏益南,朱永跃,陈永清从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费英秋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创业模式和合作伙伴的选择方面有较为成熟的态度,他们更加注重选择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成功经验的人作为合作者,而不是看重学历。肖海平和邓银城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课程内容空泛、教育对象精英化、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等问题。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创业教学必须转变创业教学导向、优化教学队伍、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打造实践平台、改革教学方式。总结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创业教育内涵的研究;二是对于创业教育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层面。这些研究的着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足之处,较少从积极层面思考,如何通过激发大学生创业潜能,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优化。本文以学者们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研究如何通过挖掘大学生潜能,开发出创业潜能,从而实现大学创业教育的优化升级。
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奋斗的目标是达到幸福状态。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在主观的层面上,强调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非常强调积极的主观体验所发挥的作用。这些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主要是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主要是着眼于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积极的主观体验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改变个体和群体的主观感受,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最终达到幸福状态。
(二)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
积极心理学所指的这些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通过这些特质的研究,找出个体特质中有利于成功的因素,有利于增强人们幸福感的因素,从而达到幸福状态。
(三)在群体的层面上,重视公民美德和积极社会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积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个体积极的个体特质的形成,也有利于群体的整体发展。所以要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提升个体和群体成员整体的幸福感,最终达到理想的幸福状态。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大学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尽管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考察,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不太明确。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目标理解成知识教育,普遍的做法是课程内容设计以知识传授为主,结果是传统教学模式被复制到创业教学中去,结果导致不能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目标。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确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社会的要求,明确本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主观体验
大学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大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大学创业教育过程中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但是不能代替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现有的创业教育中更加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基本上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创业知识为主,创业技能的提升方面做得不够。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得到的不是积极的主观体验,而是被动消极的情绪体验,结果是很多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应有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现有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增强现有的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师资的配备,还是教学方式都要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创业教育内容方面,应该多选用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从对案例的分析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师资配备上选用具有创业实践的老师作为授课老师,还可以聘用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这样实践性更强,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更能够主动参与,进行亲身体验。授课地点应该多样化,多到企业创业一线进行参观、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创业的乐趣和辛劳。
(三)重视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创业心理品质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多项优秀的心理素质,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勇气和信心与激情,这是创业的基础。二是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这是创业成功的保证。要取得初次创业成功,需要你的专业素质,对要从事的行业有非常深的了解,这样投资成功率才会高。三是毅力和信念,每个人创业时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只有坚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才能保证创业成功。四是良好心理适应能力,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有承担失败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过硬的创业心理素质。平时有意识地参加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公众演讲,户外拓展活动等,以此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勇气和信心。要多交朋友,从与朋友的交往活动中获得信心、获得友谊、获得有用的信息。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因为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显示出竞争优势,更加有利于创业成功。
(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积极环境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创业素质,最终是要获得创业上的成功。创业上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大学创业教育,还受到大学生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资料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不到3%,而美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超过20%。究其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美国大学生从小就受到自我管理,自力更生的教育。大多数学生成年后就主动离开家乡,在社会中靠自己的双手独立生活,整个社会也形成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环境。首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要改进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给学生们灌输自立自强的理念,让他们长大后能够更好地独立于家庭。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中适当增加创业教育,让学生们在学好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创业素质能够得到一是素质的提高。可以多增加实践课的教学,增强学生们动手能力。从家庭方面来说,也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凭借劳动换取报酬的意识,比如让孩子从事一定量的家务劳动以换取一定的报酬,鼓励孩子参加一些义卖活动等,都对孩子是很好的创业教育。其次,从国家层面来说,进一步完善对于创业者的鼓励支持政策。通过信贷、税收的优惠让创业者享受到经济上的好处。通过举办社会的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者的素质。整个社会创业成功的案例多了,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再次,大学生应该积极的努力,营造创业光荣的创业环境。改变已有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年轻人有朝气、有魄力、敢担当的精神,在毕业后能够积极地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去。如果大批的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创业,全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好的环境氛围,必将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大学的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邓成超.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提升创业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
[2]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12(07).
[3]朱惠斌.浅谈大学生的创业教育[J].教育探索,2012(04).
[4]刘巧芝.浅谈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教学[J].教育探索,2012(04).
作者:陶爱祥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