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武术教育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
1概念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1]。教育心理学涉及到教育现象、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等方面。中小学武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之路通达的必经之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宗旨的具体诠释。在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成败归因等心理因素应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因遵循的教育心理原则进行研究,无疑能促进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健康长足发展,实现武术教育的强身强心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2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武术走进中小学的充分性
2.1武术走进中小学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体育教育是一种身体的教育,体育应该回归到教育中去。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都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宗旨相符合、相一致。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教育才是我国教育的宗旨。中小学处于基础教育的阶段,在整个教育阶段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奠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阶段,学生在学校承担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家庭的期望、课业的压力、体育锻炼的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体质连续25年下降。因此,“教师应当把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质作为重要任务”[2]。武术作为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调节神经,促进智力发育,使学生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完成学习任务;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武德品质和尊师内容更能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美德的熏陶,是对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缺失的最佳匡补;而武术套路运动中的风格美与神韵美,更能使学生在习练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审美水平。因此,武术走进中小学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
2.2武术走进中小学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2]。武术作为实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多样的运动形式和完备的技术体系,全面均衡地发展学生力量、耐力、柔韧等各项素质。武术的教学过程绝不是单项传递、孤立进行的,无论是武术教的过程中直观形象的讲解示范,还是学的过程中的拳械对练与集体演练,无疑都是促进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的平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体悟式学习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诠释;而通过以武术为平台的各种演出活动与赛事,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协作能力无形中增强。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教学,发掘武术在健身、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价值,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得以彰显。中国武术与素质教育在宗旨与定位上乃是一致并相通的,都是致力于人的身心和谐完整的塑造,都是要使人的精神和人格成熟、练达与完美,将“武之教化”与“素质教育”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物化教育”到“人文教育”的转向。
作者:张津铷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