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手风琴教学
【摘要】手风琴作为一种携带方便的键盘类乐器,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近百年来,手风琴在中国普及发展,对我国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学习手风琴,并且琴童的年龄越来越小,学习持续性越来越长,由此对手风琴教师的教学研究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传授音乐理论和手风琴演奏技巧,更需要从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方面进行研究,因此,把教育心理学融入儿童手风琴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角度分析儿童手风琴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儿童;手风琴演奏;学习动机
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差异性明显。有的学生在儿童时期比较调皮好动,教师适当的严厉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授课内容上。也有些学生自控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教师的严厉不仅不会让他集中精力,反而使其感到挫败和焦虑。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严与宽的分寸,严而不失亲切,宽而不失严肃。通常情况下,儿童初次见老师时,都会主观上把老师设想成非常严厉、令人害怕的样子。这样的授课情景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琴动机是很不利的。事实上,调皮学生到了教师面前会产生一种“群体失助感”,都不会表现出像平时一样的活跃,而是会“老实”很多。虽然威严的老师的确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循规蹈矩,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使学生愉快的与自己相处,发自内心听老师的话,并努力完成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琴动机,而不是因为惧怕老师才带着怨气学习,这样日积月累,即便是喜欢手风琴的学生,也会因为这种紧张的教学情境而对手风琴心生厌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不要急于给学生布置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同时,老师要注意上课时的语气语调,这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弹奏手风琴时难免会出错,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有些错误反复讲过多次仍然存在,如果老师只是采用大声责备或者严厉训斥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一首乐曲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对这门乐器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中遇到任何教学问题都应保持相对冷静,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有多方面的互动。因此,一名优秀手风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能够清晰的讲解,标准的示范,还要能运用恰当的语调和情感,再配合丰富的体态,让学生萌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从而让琴童产生正确的、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尽量使课程安排丰富多彩
手风琴演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可在学习过程中,繁琐又长期的基本功训练最容易使儿童时期的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安排课程丰富多彩,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受内容的充实和精彩。如果对于初学手风琴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手风琴的理解和兴趣只是停留在学琴前对某位演奏者的崇拜上,那么真正让他们记住教师的要求、理解课程的内容就不得不运用非传统的反复记忆模式。比如,学生在弹奏音阶的时候长短不够均匀,初学的学生对声音长短均匀无法理解,教师就应对其引导:弹奏音阶就像走一条平坦的路,这条路上没有高高低低的草木牵绊,也没有坑坑洼洼的泥巴崴脚。弹奏的时候要把手指当做两条腿在走路,然后通过平稳走路的示范和规范准确的演奏示范让学生懂得弹奏音阶时要注意的动作要领。有的学生不明白什么叫做音色的干净,如何下键才能做到音色干净。教师可以把手指下键比作护士打针,如果护士不讲究方法随意将针头插进病人身体,进针部位就会很痛,严重时还会伤害到神经;如果护士提前确定进针部位并且果断的刺入身体,病人就只会微弱的痛一下,甚至不会感觉到痛。教师应让学生体会,触键是要有所准备然后果断下键,发出来的声音才能干净好听。
三、明确目标与强化学生的成就感
手风琴教学中,教师必须设定教学目标并明确告诉学生,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教师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应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水平去选择作业的难度,却往往忽略了儿童时期的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对于不同的难度体验和难度接受程度都有所差别。同样水平程度下,高成就动机的学生把学习稍难的作品当作挑战,而低成就动机的学生长期学习较难的曲目会感觉压力很大。虽然两者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由于他们的内在动机不同,维持学习动机的方式就截然不同。因此老师在为儿童设定教学目标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加强外部动机帮助儿童持续学习。学习动机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儿童阶段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应当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的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主动的探索学习,培养拥有丰富知识的欲求。教师还应关注儿童与手风琴学习成效密切相关的学习动机状态,注意掌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诱因,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教育环境。
【注释参考】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黄萃青 单位: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