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人性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人性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6-26 02:30:00人气:417

“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种共同属性,人具有的特性其他“类”可能也具有,而“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特征,是人的其他一切特性存在的基础,只能在和其他“类”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上才能称得上是“人的本质”。简而言之,人性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特点。如孟子语“食色性也”,揭示的是人性而非人的本质。一般说来,人是自然性、动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生命体。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然性通常表现为人的基本的生物属性。人的社会性表现为人具有经济性、文化性与时代性,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人的精神性则包括认知、审美、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真诚、善良、关怀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精神性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它是对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的超越,是教育人“成为人”的最高目的。“教育是一条引导人性发展经由自然性、社会性而到达精神性的必由之路”,表明了人性与教育活动的密切关系,也表明了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探讨人性的必要性。

教育心理学诸派别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的人性观:华生将行为主义推向极致,阉割了人的意识;斯金纳虽然意识到了人性的重要,但他未看到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行为主义学派只注意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和只注意运用教育技术、而忽视对人本身的研究。虽然华生和斯金纳承认人与动物有一定的区别,但却没有划清人与动物的界限。其一系列原理主要是从对低等动物的研究中得出。华生提出的三种天生情绪:惧、怒、爱其实也根植于动物性。因而,行为主义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对人所表现出的种种状态,如理智、意识等,它却无能为力。认知学派的人性观:认知心理学是在反对行为主义动物实验,以及忽视人的心理过程的前提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类的理性行为和尊严。在人性方面,认知学派认为人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人的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但认知派因过分强调认知,强调分析观,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整体性研究。人本主义以其重视人的价值的特有魅力,引起了不少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他们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力求维护人类的尊严与价值,主张教育心理学应考虑人的特点,主张以整体观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价值从而改善人的精神生活。强调对“自我”正确认识并充分实现每个人的潜能,是人本主义对当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人本主义教育家们所说的“人性”,是儿童的天然的本性。教育工作必须尊重儿童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但是“,人性”应该是先天的自然属性与后天的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的统一。在学习中,不应该仅将个体的主动性选择做为唯一的选择权,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反映在教育上,人本主义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个人价值,将他人、自然与社会当作敌对的存在而加以排斥,从而漠视人的社会性。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注意到了动物与人的不同,他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与肉体满足联系在一起的欲望冲动,相当于人的本能。超我是外在道德原则的内化,它压抑本我,他认为文明可归入超我,与人的本性相悖。人要发展、要进步,最终依靠的是人性的社会性与精神性,而不是弗洛伊德看重的本能即动物性。但弗洛伊德的理论仍然给教育心理学带来了许多启迪。弗洛伊德极其强调幼年生活经验和教育对于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推动了对童年期及早期教育问题的重视及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整体人性观取向

从上述教育心理学各派别人性观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性观对教育心理实践活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人性的要求,弘扬人性呢?我们认为必须以人性的整体观为指导来考虑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此,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坚持体现个人的整体性。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有的时代或国家的教育是重视人的身体、智慧、道德等的全面发展的,但有的时期或民族的教育则是仅仅重视人的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发展,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对“人”的分割,没有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对待。整体的人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等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一致。因此,我们必须以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点来研究教育心理现象。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咨询、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每个受教育者都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受教育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育心理学就要立足于探索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规律、发现受教育者具有的潜能,确定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为现实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心智能力的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重他们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确立这样的信念:只要智力正常,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得到发展。为此,探索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人格特征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中,一些学者已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要研究课题,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之,教育心理学应重视人性,重视人心理的统整性和内在潜能的自我实现。教育心理学要努力探索培养人的“人性”、更新人的精神、使人的肉体和灵魂、思想和行动、理想和情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的教育心理现象与规律。(本文作者:王小燕 单位: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