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摘要:教育中的美术,不同于社会和创作领域中的美术。在美术教育中,我们所追寻的是美术的教育价值,并通过美术教育来促进多元中华文化的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中美术教育多层次发展的需要。在高中美术学科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唤起高中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将个人艺术理想和身心成长紧密相连。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和家庭美术教育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成功的美术教育包含三大基本要素: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高中时期是教育的关键阶段,高中时期的美术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会对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社会道德观念产生直接影响。《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表明,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必须坚持和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高中生文化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提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有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基本形式。其中必修课程包含:美术鉴赏(1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包含: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2学分);选修课程包含:美术史论基础、速写基础、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创作与设计基础(9学分)。此外,高中生的美术学科课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为基准进行考核。《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全面实施建议》(2017年)表明,学校应积极鼓励美术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工艺制品、青铜器物、建筑和社区环境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汲取其中的优秀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例如追求和谐、尊重自然、遵守公德、崇尚团结、诚信友善、热爱生活、尊老爱幼和勤劳节约等。加强学生对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意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应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新课标明确要求美术教育一定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笔者将美术教育按场所进行分类,它们分别是学校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学校美术教育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由美术教师教授知识的教育;家庭美术教育是指在学生的家庭中进行的,由家庭成员或其他人在家庭中施行的教育与熏陶;社会美术教育是指在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开展教育活动。笔者将从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与家庭美术教育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学校美术教育
(一)美术教师应增强自身知识结构、美术专业能力、审美能力与教学实践技能。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笔者注意到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大部分是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学习美术知识,美术课堂中缺乏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将主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清单罗列出来加以灌输。这种教育方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不利于在高中美术课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此类问题的出现,正是因为美术教师自身的素养限制了学生解读传统文化的能力。美术教师应做好对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加强自身美术专业能力与审美能力。教师要在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美术教学实践活动来践行这一理念。具体举措如下:美术教师应大力挖掘美术教育资源,如条件允许,可将艺术家带入学校美术课堂,让学生与艺术家们在现场进行高效的学习互动;定时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欣赏精美的艺术品原作并组织交流座谈活动。同时,美术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环节纳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着重于学生鉴赏能力与美术语言的表达交流能力的培育,也要重视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书画这一实践环节。此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类似中国书画等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学习,更应着重于提高高中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养。
(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美术教学管理制度,积极调动校内物力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搭建广阔的平台。现阶段的中学十分重视整体推进学校的升学率。学校将美术教学直接交给美术教师,部分学校对于美术类的教学缺乏重视。这种将美术课堂完全交给美术老师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术教师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但同时,也因其缺乏考核评价及管理制度,造成打击美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加美术教师的惰性等问题,导致高中美术课堂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校方领导及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传统文化教学,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同时,教育工作者可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水平及兴趣爱好,编写出能够凸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书画校园读本与教学参考书,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活动。学校要为校园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提供所需要的经费、环境和教学设备设施,进行科学的评价及制定教学管理措施,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或美术社团,定期举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览、校园传统文化艺术节或艺术长廊展示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三)高中美术教材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有限,将校内美术课的学习与课外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相结合,激发学生探究。中华文化广博而深邃,作为反映广博中华文明的美术教材,它被用作学校向高中生普及和推广传统文化的教学参考书。它的内容虽广博但仍是难以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参考书在选取具有标志性和民族特色的图片和文字的资料与数据时,可供借鉴和选择的资料太多。书本的承载内容是十分有限的,这种局限性可能会导致很多极其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料不能完全应用于教材和美术教学中。针对上述情况,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美术教师除了要注重引导学生研习美术教材的内容之外,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相关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美术教师应重视高中生的综合性学习和个性拓展,加强学生在历史资料的查阅、古诗词研究、美术语言表达与交流以及思想文化素质方面的学习,以弥补教材容纳不足所导致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缺失的问题。
二、社会美术教育
(一)增强地方性和地域性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传统文化教育交流与研讨,协调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地域性问题。教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它也是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普及和弘扬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幅员辽阔,由56个民族组成,人口数量庞大。由于各省份人口组成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每个省份有自身得天独厚的地方特色。正是基于这一客观社会现状,不同省份的中学所选用的教材也大有不同,大多数学校都是地方教材占主导地位。地方教材在设计时较为强调其地域性特征,这会影响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例如:北京的胡同及古建筑群与苏州园林及古建筑群各具特色,两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如果没有相互的学习和了解,仅站在当地的角度来学习传统文化,会导致学生出现学习的片面性问题。应加强地方区域性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可流动性,深入挖掘地方性美术教育资源。建议地方教育部门联合当地博物馆、学校以及一线美术教师,开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美术教学资源,通过甄别、筛选、归纳,整理出系统完备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此外,鼓励不同地域的少年宫、美术馆以及博物馆定期举行跨省份、跨地域的美术教育交流与研讨活动。
(二)加强博物馆、美术馆、少年宫等社会美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运用新媒体设备和技术,将时代潮流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唤起高中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运用电影、动态水墨画等新媒体教育手段,采用具有互动性的交互设计,对中国经典艺术作品进行辅助讲解。讲解内容不仅包括展品本身的艺术特色,更应该涵盖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家庭美术教育
家长应重视子女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学校开展的美术教育工作予以尊重和支持。家长应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涵养与人文素养,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感兴趣程度对于美术教师展开教学有很大影响。部分家长认为美术课是副课,不会影响高考成绩,没有必要太在意。而且家长可能意识不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家长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可能会流露出对于艺术类课程的轻视,家长这些行为无意中防碍了学生对于学校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家长应明白每一门高中学科都有其独特价值。相较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美术学科具有感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高中生每参与一门学科的学习,就会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相对应的调整和改变,美术学科所承载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同时,学校美术教育受家庭中的美术教育影响颇深,家长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传统文化涵养决定了家长自身的价值判断。家长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孩子在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家长不断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并与教师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给予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充分的支持与理解。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座谈会,与孩子一同参加传统文化主题文艺活动,一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大力支持。学校美术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美术教育的不同需求,但它相对封闭的空间、严谨的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而社会美术教育和家庭美术教育却能打破这种局限并能体现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拓展和延伸。高中生是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们关系到人类未来的走向与发展水平,关心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关心的是人类的未来。文化先进之国、经济富裕之国,必定是教育发达之国。美术教育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不仅关系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更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应使学生将个人艺术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实践紧密相连,成为有理想、有热情、有干劲的新中国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罗恩菲德.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M].孙吉虹,唐斌,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尹少淳.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武欢 吴雪娇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硕士研究生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