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美术教育论文 > 美术教育对医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美术教育对医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2-27 22:03:00人气:378
【内容摘要】建立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医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更是当下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作为医学院校实施美育工作的途径之一,对于发展与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围绕美术的学科特点,对美术教育促进医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作用和途径进行了探究。【关键词】美育;美术教育;医学生;形象思维 随着“大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新医学模式的日臻完善以及医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日益强化,对医务工作者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储备力量,即将成为未来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守护者,肩负着发展国家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任和时代使命。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医学院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思维能力是医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要素。发展与培养形象思维,对医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医学研究与科研创新、临床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高校实施美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其优势在于它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目的。医学院校建立科学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提高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对美进行认知、判断和创造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强调通过形象思维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客观规律的作用,培养医学生的求异与创新思维。一、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对于医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支柱来认识、发现和解决医学领域各种矛盾的思维过程。它能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具象化,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激发联想和想象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形象思维对应的是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两者分别对应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功能区,在生理基础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存于一个完整统一的思维过程之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不可截然分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医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思维模式会阻碍和限制医学生思维能力的优化,不能满足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当今医学生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仍不平衡、不充分,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学科来看,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及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相关的因素,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思维必须严谨规范,并将逻辑抽象思维视为严谨的体现。第二,从学生自身来看,医学生入学前大多为理科背景,在理论学习和医学实践过程中,抽象思维占了绝对的优势。第三,从培养方面来看,医学院校对学生形象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发展形象思维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认识艺术课程的美育功能,形成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二、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激发直觉、情感及灵感等感性思维。美术基础教育更侧重于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通过用点、线、面及对透视规律、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的处理,塑造事物的形与体,表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医学院校通过开设美术课程,可以有效地针对医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美的造型、美的线条、美的色彩,并能体味其中的意境,感受其中的志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医学本身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医学家在分析客观现象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如能同时具备艺术家的美感,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美术创作之源,对形象的捕捉、记忆与表现都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美术教学将观察作为造型的首要步骤,其强调对眼前的物象要进行整体观察,包括结构、比例、明暗、透视、空间等要素,即从大轮廓入手抓住主要形象特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积极进行分析和构思,然后再进行表现与刻画。在眼、脑、手反复配合联动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贯穿于全过程,没有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及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很难达到对客观的真实表现与美的塑造。纵观我国历代山水画家不难发现,只有对自然山水进行极其用心的观察,才能得之于心,运之于笔,画出山水的奇丽景色。医学同样需要观察。医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课程时,首先通过观察来建立对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认识,然后运用良好的观察能力,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临床诊断工作中,观察更为重要,医生首先观察病人外在的形体姿态、面容神色等具体形象特征,为进一步精确诊疗把好方向,这也正是我国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所强调的运用视觉观察来诊断疾病的方法。观察过程中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对具体事物形象产生了感觉、知觉、表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帮助医生把握疾病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从一些错综复杂的线索当中提炼精髓并抓住细节,有助于找到正确处理病人症结的思路。 (二)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 现代医学证实,人的左脑侧重于抽象、推理和分析,决定人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理性的一面;而右脑侧重于想象、感受和求异,倾向于形象思维,即感性的一面。形象思维作为一种对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思维模式,通过想象、联想、整合等基本思维方法,促进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基础理论学习是医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准确、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熟练、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是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养,但由于医学课程繁重、知识结构庞大、概念抽象,常常给医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惑和压力。因此,形象思维的建立和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联想、构图等形象记忆法,把晦涩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桡神经走行是局部解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临床手术操作有着重要意义。但其走行复杂,不仅牵扯到众多骨骼、肌肉和血管,还涉及分支和转向,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记忆效果也难以保证。通过观察桡神经相关标本或者图谱,依靠形象思维在脑海中构建具体形象,再加以绘图,进行主动回想输出,这样就会对相关结构位置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美术训练,可以拓展医学生的思维模式,强化形象思维的辅助记忆功能。此外,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通过亲手绘制可以更深入理解和精确把握人体的形态结构、器官位置、层次及它们的毗邻关系。视觉形象信息比文字更加丰富、具象和生动,使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学习效率倍增。 (三)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当下对医学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医学科研创新对形象思维有着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艺术设计,都与创作及想象有着密切联系,技能技巧与创造性达到高度统一,这种独特的优势为激发人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保证。医学生在科研课题设计、及专著等方面,仅有文字的叙述往往不能解释和说明问题,视觉图像的表现力远比文字更生动、直接和形象,如组织病理学改变、细胞形态学改变、数据统计图表等,只有图文并茂,才能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更好地表达研究者的科学思想、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三、美术教育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的途径 (一)以医学为主题,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自古以来,美术与医学之间就相互渗透和交融,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就人体解剖学而言,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美术发展的重要部分。例如,古希腊美术家将表现完美的人体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塑造人体强调的是匀称、和谐、自由,健康的身体、崇高的精神和自信的生命,高度表现了人体健与美的和谐统一。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将人体解剖学应用到美术之中,发展出一套科学的绘画体系,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再如,我国宋元时期许多医学家、画家、文人将绘画应用到中医学领域,绘制了大量与中医有关的医学图谱,促进了解剖学、诊断学、本草学的发展与进步。随着医学美容、绘画心理学等诸多交叉学科的出现及快速发展,美术与医学的联系在当今社会更为紧密。美术不仅能够提高医学生的审美,还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训练,在科学和艺术这两种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的交点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今天的医学院校美术教育中,更应该强调的是:美术应该以正确表达医学知识为核心,在服务医学的同时向人们传递美的感受。医学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深入挖掘医学与美学的内涵,使两者之间产生更多的交融共振。通过各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医学生思维模式,发展与优化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发现和创造医学之美。医学绘画艺术家奈特博士说过:“阐明主体是绘画的根本目的和最高标准,作为医学艺术作品,不管绘制得多么美好,多么巧妙,如果不能阐明其医学观点,就将失去价值。” (二)以课程为依托,注重对形象思维的基础训练 近年来,美育工作得到政府、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高度重视,提出要逐步优化美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医学院校要面向全体医学生开设美术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内容。医学生普遍美术基础薄弱,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前没有接触过美术;另外,医学专业平时课业繁重,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时间有限。基于此,医学院校开展美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注重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从素描教学入手,在培养造型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同时,也要对形象思维进行高层次的训练。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医学生素描教学更要侧重于线的训练与应用,加强结构素描写生,以线为主,以明暗光影为辅,解决构图、比例、空间、透视等基本造型问题,引导学生面对静物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快速捕捉和记忆物体的形象,用流畅的线条进行勾勒刻画;讲究画面的构成与表现力,养成先整体再局部的绘画习惯,这对未来从事临床工作解剖图绘制尤为重要。 (三)以社团为载体,拓展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模式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规范运行学生美术社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丰富和拓展美术教育形式,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由于社团不受选课人数与课时的限制,在活动形式与时间等方面较为灵活,可以在素描造型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例如,针对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可以开展水粉、水彩、丙烯及油画等体验与实践,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好奇心,通过形象思维掌握美的规律,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美术社团的特点和优势,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教育活动,拓展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模式。例如,举办平面设计、标志设计、医学主题创作、PPT制作、文化创意等方面的讲座、比赛、展览以及交流活动。这些形式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体现独特想法和开阔思维的极佳方式,能有效促进医学生在想象、理解、表达及交流、协作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结语 综上,在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切合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前进的步伐。医学院校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止于表面层次上的艺术教育,更能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医学的本质,为其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以及拓展更前沿的科研创新思路带来新的突破。因此,这些院校需要重视医学美术教育,进而培养出具有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艺术服务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参考文献: [1]王飞,李坤,辛哲.浅谈医学生的美学教育[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2). [2]杨晶,王孟.论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的提升[J].现代交际,2013(10). [3]韩立涛.浅谈美术教育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知音励志,2016(20). [4]刘燕梅.医学院校美术教育的意义[J].美与时代(下),2012(12). [5]邓湘琼.论高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6). [6]米丰.对医学院校美术教育模式的探索[J].教学论坛,2009(6). [7]张丽春,丁一,许维新.医学院校美育与医学美术课程整合的思考[J].医学美术,2008(2). [8]周子炜.医学院校美术教育现状与美术课程改革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5). 富奇 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