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中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以及其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来探讨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美术教育改革
高校美术教育作为现代文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传统文化作为支撑民族发展的灵魂与基石,又是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创意源泉。因此,在全球化高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融入传统文化,转变美育理念,丰富教学形式,加强创新培养,完善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美术教育之路,是高校美术教育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近年来,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推动下,高校美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传统文化对高校美术教育的作用逐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现行的美术教育仍然存在重技术与形式、轻文化与内容等问题,传统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被动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势必阻碍高校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对西方文化缺乏理性认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国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部分国人对待西方文化全盘接受的态度又加快了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日渐式微的趋势。在美术教育领域则主要表现为过多地采用西方美术教育理念,而忽视了西方美术教育发展的人文背景与历史积淀。西方美术教育重写实,中华传统文化重写意。写实与写意本无优劣之分,当代美术教育也不必非此即彼,而是应当以更博大的胸怀容纳更多样的美术形式,以取得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然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各项事业发展的灵魂与基石,在现阶段的高校美术教育中没有得到清晰的体现。中西方文化碰撞时的这种不对称现象,降低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预期,不利于学生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甚至错误地将“差异”等同于“差距”,进而随波逐流,缺乏理性的批判意识。
2.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存在
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高考考试科目的导向,在中学阶段对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视不足,大学阶段,由于美术教育相对重技能而轻人文,重基本功而轻创造力,导致艺术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仍然缺乏人文知识,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另一方面,非艺术专业学生由于考核方式的导向,往往对高校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程重视不够,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又普遍存在艺术素养相对不高的问题。由此可见,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依旧存在,导致艺术生文化修养仍然相对薄弱,非艺术生艺术素养依旧相对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对传统文化重视相对不足
国内现行美术教育体制是20世纪50年代参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在当时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美术教育方面的作用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却仍然十分有限。在课程开设方面,本科初段无论是美术类还是设计类,大多以素描、速写、色彩及“三大构成”为主,民族传统类科目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传统文化导入的不足导致高校美术教育仅仅停留在现代美术学科的框架内,与传统文化之间缺乏足够的对应与互动,不仅限制了美术教育本身的价值内涵,还会因为其特有的抽象性和单调性,使学生产生失落感与挫败感,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现行美术教育理念中存在的重技能而轻人文现象。
二、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1.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政治制度的总体表征。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特质,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坚实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演化而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政治制度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形式包罗万象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总和。数千年来,无数先人用智慧与汗水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辛勤劳作,心中所产生的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向往,在特定的时刻借助形式各异的载体表达出来,经过不断演化汇集而成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
2.美术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
文化与艺术既密不可分,又协调发展。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文化是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根基。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一环,同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是与传统文化的特点分不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而又独具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树立文化自信纵观中国悠久的历史,处处闪烁着先人智慧的光芒,无论是神秘玄幻的上古神话,还是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无论是经典优美的诗词曲赋,还是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无论是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还是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一不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高校美术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增加了解,增进共识,在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道德情操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学与丰富的人生智慧。首先是修身养德的为人准则。儒家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指的正是修养身心,具体表现为“择善而为,博学于文,并约之于礼”。而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更是如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依据。其次是忧国忧民的社会担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激励着中华儿女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再次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周易•乾•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运转不止,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要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强调的是培养人奋发有为,刚毅坚卓的精神品质。这些思想本身充满着智慧,同时也一直影响着后世文学艺术的创作,因此,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3)提升创新精神艺术创作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创新同样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并挖掘和改造这些文化元素,通过元素的组合变形及再设计,让传统文化成为设计创意的突破口和导火索,进而发现新的表现形式,创造兼具传统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为当下以及后世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向繁荣和复兴。以汉字为例,中国的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的审美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同形重构、异形重构、打散重构、字图结合、中西结合等方式,汉字逐渐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
三、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改革中的思考与探讨
1.转变美育理念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种技能,而是获取人的全面发展。传统“应试教育”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教育目标,不仅压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弊端显而易见。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便是“以人为本”,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格化的上帝,在古人眼里,没有抽象的空泛的人,只有具体的现实的人,社会秩序的维护大多依靠的也不是神灵的绝对权威,更多的是道德的自觉自律。因此,在强调“以人文本”这一核心理念的今天,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当代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
2.丰富教学形式
融合传统文化的高校美术教育不应当局限于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而应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特别是当地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场演示并讲解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或大致的了解;组织学生赴传统文化聚集地实地考察,采集整理传统文化中的创意资源;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艺术竞赛、工作坊、创意市集等,在实践中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运用新媒体将传统文化中的创意资源进行艺术转化。可见,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是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
3.加强创新培养
美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创新创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滋养。我们有着世界上引以为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在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气息与创新活力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发现代艺术新的形式。如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将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元素提炼出来,结合现代艺术理念进行二次设计,创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兼具外在形式与深刻内涵的优秀艺术作品。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是当代美术教育加强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4.完善课程体系
美术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延续性以及与所处文化环境相一致的特殊性。因此,美育课程体系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高校美术教育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设艺术专业必修课和传统文化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具体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当立足民族特色,适当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比重,如本科初段增加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等专业必修课,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阅读,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主体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仅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其次,应当立足地域特色,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开设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基础的理论课,以及包含民俗风情、装饰纹样等地方文化形式的实践课。如将闽南方言融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将闽南茶文化融入产品设计教学之中,将闽南特色红砖厝文化融入环境设计教学中,将海丝文化融入绘画教学之中等。因此,以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为导向,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借助新的技术和材料,构建丰富多样而又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是当代美术教育的重要保障。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发展演变,经历无数次的演化汇集而成的宝贵财富,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汗水。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每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美术教育事业的应有之义。因此,在全球化急速发展的今天,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美术教育不仅是时展的需求,也是学科发展的需求,更是民族精神蓬勃发展的内在需求。
作者:芦超 单位:华侨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