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教学转化分析
摘要: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并在生活中不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以及身心的协调发展。然而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对美术学科缺乏兴趣,动手操作能力也普遍偏低。该文将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论述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以期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育理论 实践教学 转化
生活中不缺乏美好的事物,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关键一环,是对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可以起到启迪思维,净化心灵的作用,在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之下,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辨别世间的美丑善恶,对事物也会产生独到的见解,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心中对美的需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学科的无穷魅力。
1立足美术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理论知识是实践训练的基础,唯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之中,因此理论教学至关重要。以往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策略,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与学生之间也缺乏互动交流,致使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过于浅显,无法真正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实际上,美术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教师应将它们发掘出来,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艺术,并帮助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全面提升。教师可以设置大量的美术鉴赏课程,让学生看到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异同点,通过背景讲解使学生了解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创作过程,分析艺术家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艺术、经济、学术研究等方面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为什么这幅画会这么出名呢?有人说是因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水平,色彩和结构的搭配非常精准;有人说是因为不同人看蒙娜丽莎时的感受不一样,有时感觉是开心的笑,有时则感觉笑容中有淡淡的悲伤。学生初次接触这幅画作时难免会产生轻视之心,认为一幅普通的画不可能这么神奇,大多是人们夸大其词罢了。可是如果学生知道达芬奇在科学、艺术、天文、物理等方面的成就,他们就会收起轻视之心,对达芬奇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这么优秀,在不同的领域中有如此大的成就?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信息了解了达芬奇的生平,因而对其肃然起敬。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查到的信息在班级内共享,尤其要讲述著名的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正是因为达芬奇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才创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学生的心灵会发出震撼,思想上也会受到鼓舞,这种教学形式比单纯的说教更加有效。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热爱生活,崇尚自由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渴望无拘无束的学习和生活,在受到拘束时会产生逆反心理。校园教育的刻板无趣扼杀了学生的自由天性,将学生固定在条条框框之中,使得学生的思维呆板,反应迟缓,学习兴趣不高,严重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形成。美术学科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信赖的情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
2.1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际上,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比较开放,书本上的知识寥寥无几,大多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搜索资料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教师可以将搜索资料的任务交由学生来完成,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根据该节课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让各个小组在网络上搜索资料,然后在课上发言,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予以点评,并为优秀小组发放奖励。在这种竞争和合作的双重鼓舞下,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学习热情也会空前高涨。此外,美术教学还能够以表演的形式来开展。比如在学习如何绘画人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为模特,摆出多种姿势,避免所画人物呆板僵直;画表情时,可以让学生以形画情,通过表演快乐、悲伤、愤怒、严肃等表情,帮助学生捕捉不同表情的脸部特征;在画动物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神态、动作,用肢体展现它们觅食、梳理毛发、嬉戏等情景,感受动物的生活情趣。学生大多具有表现欲望,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经常让学生来表演,有助于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真情实感,学生创作的作品也会惟妙惟肖,富有生命力。
2.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从生活中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谈起,服装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体现了个人的审美喜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搭配服装,也可以让学生绘制家居布景图,以检验学生对造型结构和色彩的运用水平,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3积极开展美术课外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优化
结合课外活动是学生接触自然,感悟生活的重要方式,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让学生们在生活与实践中感知和体验,从而更好地渗透德育意识。鉴于此,美术课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利用当地的民俗及课外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身心体验。例如,可以开展“家乡美”为主题的采风活动,让学生们走进家乡的街头巷尾,更好地了解家乡独特的文化韵味,体会家乡别样的风情,增添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能够从中寻找美术的创作灵感。活动之中,拍一张照片、采一片标本、画一张素描、写一篇日记,无不使学生兴高采烈。同学们团结协作,既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又能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生活,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也会更加尊敬和推崇。
4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化人才,美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代表学科,在融合德育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智育、美育缺一不可,而在美术教育中创造多样化的情境,领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爱护大自然的高尚情怀。如果脱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化,那么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只能沦为一纸空谈。
参考文献
[1]李鹏飞.高职美术教育现状及创新模式探索[J].东方青年•教师,2011(5).
[2]王小虎.“教育与游戏”的巧妙结合――美术教育教学策略初探[J].英才高职论坛,2008(1):35-37.
[3]黄曦.现象学哲学视野下的美术教学探究[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10):56-57.
作者:吕健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北辰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