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开放式审美情趣培养
一、艺术与科技嫁接,筑建科技美学新体系
科技一向是艺术杀手。一幅名画价值千万,高保真复印品不值一文;一件手工瓷器可以价值连城,通过模具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更是价值低廉。价值差异的原因,一是由于不可复制性决定;一是自身感受或艺术性,由设计者本身决定。名表、名包通过完美的设计、高端的品质、与限量生产,赢得了消费者的钱包,步入奢侈品行列。但电子科技产品与艺术上的双重追求,并完美地结合,这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艺术,尤其是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一场对周遭事物充满洞见的展现。将一众事物以一种别人此前不曾察觉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作出前所未见的表达,让那些缺乏洞见或想象力的人通过这种表达而有所感触或者有所作为。对于美术教学审美情趣的培养而言,科技美学的加入是一种新兴的表达媒介,在充满创造力的事物面前,投入的情感和激情与艺术创造毫无差别。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对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科技美学与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为科技美学开创了新的教学途径,有利于完善美学教学体系。当代高校的美术教育应该涉及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元素,如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视觉影像等[4]。教师在教授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法时,可以融入科技美学的各种元素,如摄影、摄像、未来视觉艺术作品等。教师要将科技元素与艺术相通的科技原理讲解给同学,如材料、光学、几何、生物学等领域,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起艺术与科技并行的审美价值观,进而为学生艺术素养和科技素养的双向提高奠定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科技美学与艺术融合的典型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开放式的审美情趣。例如,教师利用达•芬奇的《绘画论》中的人体骨骼素描手稿,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掌握人体绘画的比例。达•芬奇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在他的人体骨骼素描手稿中,人体骨骼的比例与真人几乎无异。教师可以在借助人体骨骼素描手稿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人体比例该如何掌握,学生学习后,教师安排学生临摹人体骨骼素描手稿,并要求注意掌握各部分的比例。学生虽然是上了一堂美术课,但是却融入了大量解剖学知识。这些科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帮助其形成艺术与科学的审美能力。
二、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个性
受到传统狭义的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一直偏向于艺术教育,因此导致教学存在着一些缺陷,致使高校美术教育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功能。这种现状导致学生缺乏科学审美的态度、科技美学眼光及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审美情趣过于局限,造成审美能力“千篇一律”的现象。艺术与科技虽然属于不同领域,但是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两者在审美方面交汇在一起。高校美术教育要符合实现现代审美教育兼容并蓄的特征,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又要复合社会的时代特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特的审美个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科技知识,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美术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述美术的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构成时,教师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三大构成:1.教师介绍色彩时:对色彩的定义源于物理学对于光的研究。科学家对光的反射、曲折的研究始于16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奥斯特瓦德发表了《色彩论》,到了20世纪,美国出现了专门研究色彩学的专家――孟赛尔,他的研究成果为色彩研究奠定了基础。2.教师介绍平面时:平面的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一种编排和组合,涉及美学视觉效果和力学的原理。3.教师介绍立体构成时:立体构成的研究是在几何学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将立体构成的过程看成无数小的几何立体图形组合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将整个几何构成分割成无数小的几何立体图形的过程。通过教师对三大构成的科学解释,同学们对美术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科技美学的理解,进而产生更多新的想法和创意,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不仅在美术课堂上提升了科技素养,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个性。
三、突出高校美术教育的科技美学元素,培养美术复合型创意人才
高校美术教学要针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特点,将科技美学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摄影学、材料学、光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科技原理都可以渗透进教学中。教学设计应以促进大学生科技素养和美术素养的均衡发展为目的,不断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审美形式,提升大学生审美感知力。比如,将几何学原理融入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立体性;将生物学原理加入美术教育,从而拓展了学生审美维度。同时,国内高校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与各地科技馆合作,使之成为教学的载体,并不断强化这种合作促使其趋于常态化。学生从多角度获得科普知识,才能获得更多创意,进而成长为美术复合型创意人才。
四、总结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对科技美学与美术教育融合的研究相对较少,教学实践更少。美术教育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表层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的推进,科技美学与高校美术教学逐渐朝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作为高等院校,还需要加强科技美学与专业学科结合的相关研究,“在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只要深入下去,便会发现每一步都与文化的张扬与美的发掘不无关联,并在张扬与发掘中慢慢产生一种文化认同和审美向往”。
作者:彭一邶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