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校教师人才的美术教育论文
1 关于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的调整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各院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本专业的就业面向是:中小学、企事业、群众团体的美术教师或管理工作。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对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简化版本,没有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目前,我国开办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有专门的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有部属师范大学、有省属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还有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等)。这么多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其办学层次、专业侧重、办学能力都不尽相同,各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几乎相同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同类型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而有所差别才对。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如果不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方向,盲目地向本科层次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靠拢,是不切合实际的,更是没有出路的。伴随着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也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学前和初等教育的师资。从近几年麦可思研究院编制的就业蓝皮书中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高等学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在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中列第9位。在报告中也同时指出,高职高专专业中的学前教育类和中小学教育类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后行业转换率较低,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紧紧把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向,把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为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美术教师以及社会美术活动人才。
2 关于人才质量观念的更新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走有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就需要更新质量观念,根据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树立恰当的人才质量观。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经历了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并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改变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多地被熟知和接受,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属于边缘的范畴,学生选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不是情愿。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喜欢美术和有从事美术教育这一职业,更多的原因是文化课程成绩低而不得已选择了美术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高专的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等)成为一些低分考生的“收容站”。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实施立足于学科本位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生怕学不足;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本位、素质本位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生怕学不宽;这都直接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度职业适应性,这就需要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下足功夫,高等职业教育更要考虑的应该是学不学的专的问题。文化课成绩偏低、美术技能基础弱,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状况。这种情况造成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下组织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保障。我们也看到,文化课程偏低的学生普遍的表现出对技术技能类项目的一种爱好,对技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热情超过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换个说法:这些学生“爱玩”。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特征,依据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3 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是针对社会对某种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的,其课程体系也必须根据特定某一类社会职业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整体要求而设计。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也应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及初等教育的美术教师这一职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普通高等学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主要有: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素描、色彩写生、色彩构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社会调查、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针政策,掌握美术绘画的技能技艺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技术能力。”这与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仍在强调美术专业技能(尤其是绘画技能)的训练,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脱节,造成专业能力与培养目标脱节、与社会需求脱节。学前教育阶段的保教工作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初等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凸显视觉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活动是倾向于精神愉悦性和情感体验性的人文实践行为,这就要求我们高等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把握这一特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体系。要进一步强化“大美术”的观念,紧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拓展教学内容,将绘画、雕塑、手工、设计等有机融合,合理加大美术实践类课程和教育技能课程的比重;对同类学科和相邻学科进行适度整合,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扩展学生的新视野,使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在美术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能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学前教育以及初等教育教学实践的衔接。以培养胜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为宗旨,以专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为导向,通过不断革新教育观念,持续优化课程结构,真正实现专业与职业的结合,使高等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夏其磊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