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德育教育论文 > 谈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教育

谈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教育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8-27 18:36:00人气:350

摘要: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紧密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并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实践中应当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德育教育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基于音乐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素养、启迪他们心灵的有效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育;问题成因;对策

一、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音乐是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外,音乐教育老师引导下将学生的精神世界与音乐创作者的精神连接在一起的,目的在于实现精神、情感层面的共鸣,并且实现艺术熏陶和素质培养之目的。德育教育具有“政治性”,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比较容易贯彻落实。比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材选择时以体现爱国主义、团结协作以及不忘初心等优质品质的音乐首选,实践中老师应当加强,即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之目的。然而,从落实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未能有效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教学之中,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教育过程中未能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数不少的老师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讲授,片面地认为德育教育是思品课老师的教学任务,因此对德育教育并不关心。第二,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和方法不当。很多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课本上的乐曲弹奏完,并未进行深入的德育教育,导致音乐与德育教育之间出现了断层现象。

二、加强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目前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发现的德育教育教学弊端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权衡,现阶段应当立足教学本质并且有效融入德育教育,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给学生播放一些名家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该种情况下,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而且德育教育目的难以实现,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甚至会陷入消极的被动接受状态。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接收的音乐知识面,但是却无法发挥音乐教育教学的作用,德育教育严重缺失,最终导致音乐德育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为此,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比如通过将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到音乐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改进。同时,还应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功利性。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当比较有限,在学习实践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扬州忽略了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以致于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丧失了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音乐德育教育的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功利性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强化音乐创作背景的讲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小学音乐课程校本教材中所选的音乐作品创作背景都很特殊,其中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学生们对此并不了解,因此也就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仅仅浮于表面,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针对该种现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深挖教材的情感价值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启迪与引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音乐教学中如果单独提出“爱国”的概念,则学生们会感到非常的抽象;为此,我们应当结合现实,比如国庆等重要节日,通过宣传氛围来增强学生们的认知。以《国歌》为例,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年幼的孩子们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深层次内涵,这需要老师结合历史环境以及社会背景给学生们进行讲解。曾经我们的国家内忧外患,面对他国的侵略,我们的先辈们先付后继,《国歌》即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创作出来。通过歌曲的背景解释与说明,孩子们对《国歌》有了深刻的了解,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播放关于国歌的内容,比如天安门前的五星红旗以及奥运会上响起国歌时的激动人心场面,这些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对《国歌》深刻理解,潜移默化中增强人的民族责任感以及自豪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并且产生情感上的彼此共鸣。

(三)结合家乡的特色来有效培养和提升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情民族音乐特色鲜明,乡土气息也非常的浓厚,区域文化特色以及艺术性非常的显著。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民族和乡土特色教材内容的挖掘,使其能够成为音乐德育教育的素材。以《杨柳青》教学为例,征收音乐旋律特别的优美,较之于普通音乐作品其特色更加的鲜明,整个场景都显得非常的幸福、热情洋溢。在该乐曲赏析时,老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展示农民群众在田间劳作时的场景,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嫣然已经忘记了劳累。通过这一展示,学生们可以领略到本地的情况,并且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民俗以及语言特色等有更为生动的认知与理解。在讲解歌词时,还可适当引入民俗以及传说等,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该种形式的教学,可以使德育教育有效地与音乐教育无痕渗透,有效避免了德育理论空洞、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现象。紧扣音乐教改要求,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实践中既要加强音乐教育,又要融入德育。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和改进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凸显音乐课程教学特色与要求,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柏艳.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问题与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01):41-42.

作者:孟庆海 李雪 单位:山东省青岛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