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德育教育论文 > 茶道思想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

茶道思想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0-05 16:41:00人气:390

摘要:只有建立在知行结合下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学生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正因如此,让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之中,则成为了能较好践行知行合一教学原则的方式。茶道思想为育德教育提供了养分、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着: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茶道思想;高校德育教育;功能;对策

高校德育教育的尴尬现状已在不少相关文献中得到反映,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其不仅归因于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使然,也根源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那么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是怎样的呢。根据笔者的考察,其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为此,针对目前在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便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在知行结合下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学生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因为,“知”为“行”提供了路径指向,而“行”又不断强化学生对“知”的体会。正因如此,让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之中,则成为了能较好践行知行合一教学原则的方式。

1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分析

从学理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

1.1茶道思想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仍然着力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和商品经济环境下,课堂教育在面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并存的环境下,显得无能无力。这就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课程地位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而且在历来的教改中也难有起色。事实上,相比较塑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许使学生的内心获得一种安静的状态更有意义,这种状态能促使学生反思和感悟。可见,茶道思想在这里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1.2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已经对知行结合形成了清醒的认识。但在教学中却感知到,建立起一种适度的实践路径则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在当前以塑造学生道德价值观为主线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去“行”的无非就是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这种践行需要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来实现,问题就在于社会大环境并不一定会给予大学生这种机会,而且我们也不能为此来制造某种社会场景。但茶道思想更加关注人的内心和行为修养,进而就能在大学生心性养成中获得实践的方向。

1.3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

之所以笔者十分强调心性修养的重要性,根源于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养成中,忍耐力、专注度、进取意识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众所周知,现阶段不少大学生不安于现状而平凡跳槽,这本身就是一种浮躁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茶道思想就为大学生的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

2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那么茶道思想如何与高校德育教育对接呢。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导向中来寻找到其中的切入点。

2.1个体情感导向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知晓,笔者对于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现行的教育目标不同,笔者认为德育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诉求,这是基于大学生所处时代环境的一种考量。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就业危机感,而且在互联网时代也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这二者所形成的叠加效应作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必将为他们带来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因此,茶道思想在与德育教育对接时,应以大学生的个体情感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茶道思想的比较优势。

2.2职业意识导向

从务实的角度出发,高校德育教育应能助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素质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主要指向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但传统德育教育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素材,而且形而上学的教学方式也无益于学生职业心态的养成。将茶道思想引入到德育教育之中,茶道思想外在的茶道活动便能为大学生建立起知行结合的认知路径,进而就能较好的塑造他们的职业意识。可见,以职业意识培养为导向,也构成了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2.3行为约束导向

高校德育教育之于大学生群体,应追求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持久的行为约束效应。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学生只有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行为约束能力,才能在与社会互动中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茶道思想和茶道思想所依附的茶道活动,能够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茶道思想能够担负这样的功能。

3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解析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当前还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3.1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个体情感间的共鸣

在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中,任课教师习惯于将德育教学作为公共课来对待,而忽视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这种习惯也在教改中自然延伸到了对茶道思想的引入,即仍然以一种说教的姿态出场,而未能与学生的情感需求之间形成共鸣。这种情形真实存在,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中也可以感知到,他们似乎并不会主动的将茶道思想与自身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而是将茶道思想当作文化素材来对待。因此,这一难点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3.2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职业意识间的契合

这里的职业意识应从具体的行业、岗位中来进行认识,但这对于高校德育教师而言则是一个难题。本校学生主要以体制外就业为主,而且大多进入到了企业这种组织去就业。不难看出,企业组织生态和高校组织生态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而且各自的游戏规则也不尽相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德育教师往往以高校这种体制内单位的职业意识,来直接对接企业环境下的职业意识,进而这就使得茶道思想难以精确契合企业的职业意识要求。

3.3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学生个体间的融合

只有形成了与学生个体间的融合,才能使茶道思想连同茶道活动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植根性将最终转换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伴随着他们的职业生涯。但如何实现茶道思想教育能够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仍是一个难点问题。

4对策

根据上文所述,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

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意在与从整体上纠正当前忽视学生内心感受,以及忽略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局面。只要这样,才能为茶道思想的引入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具体就德育教育的目标设计,其应紧密联系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以及通过分析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来进行价值取向界定。笔者建议,德育教育目标应分为常规目标和现实目标两类,常规目标以传统德育教育目标为导向,而现实目标则植根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范畴。

4.2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

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便能够与德育教育的现实目标相契合,也才能为引入茶道思想提供入口。但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只是一般要求,而真正去实现这一要求则存在着手段上的困境。毕竟,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被教师直接观察出来,而且德育教学受到时空维度的限制,也无法有足够的机会来进行观察。那么这时就需要寻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协助了。笔者建议,这里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来获取样本数据。从而,为茶道思想的引入提供第一手资料。

4.3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

在引入茶道思想时,需要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需要促使学生在参与到茶道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来感悟到茶道思想,并能自觉的利用茶道思想来调试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这就需要一定的场地资源。在开展茶道教学时,可以与专业所在院系进行合作,通过利用专业实训场地来作为茶道教学场所。另外,还需要挖掘高校人文教学资源,使得真正懂茶道的师资来为学生进行授课,并从中来提炼出茶道思想来。

4.4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

要将茶道思想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茶道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心态。那么,这就需要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校园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学生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和交流。这里教师所要发挥的作用在于,帮助组织与茶道有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担任现场指导。

5展望

当前大学生正面对着的是发展的时代、开放的环境和改革的现实,而大学生较之小学生、中学生对校外世界怀着更强烈的了解和参与愿望。这使高校德育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也要求投入更多的精力。虽然我们向来也强调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上下协力。齐抓共管,但在原有体制下,“党委抓德育”、“行政抓智育”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工作职责划分。使高校德育在实际运作中主要成为党委线下政工干部的“专利”,德育工作有时被当作了学生思想间题的“救火’工作。从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难以将正神的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稳定的价值追求,自觉调适个人与他与社会的养系。为此,今后需要创新高校德育体制,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显得,也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的现实选择。

6小结

当前高校德育教学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对此,本文认为:茶道思想为育德教育提供了养分、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着: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谢文平,陆书建.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3-45.

[3]周卉.双向互动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导报,2010(12):11-12.

[4]杨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进浅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2):28-31.

作者:胡涛 李建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