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创新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2-26 19:24:00人气:361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存在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青少年德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从新媒体的涵义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创新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德育;教育水平一、新媒体的涵义
媒体是由“新”与“旧”“现代”与“传统”之间相互辅助来推进发展的。我国在汉朝就已经有《邸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报刊。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在美国诞生。192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在英国诞生,此类事例众多。科学技术发生变革的同时,信息产生与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演变。从媒介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角度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主要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以及电子传播这四个发展阶段。当然,每一个发展阶段并不是上一个阶段被下一个阶段完全的取代,而是彼此叠加的过程。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在每一个技术时代中,都有代表这个时代特色的“新媒体”。现在的网民已经不再使用2003年以前的第一代互联网传播模式Web1.0,而是使用不断出现的第二代互联网的新型传播模式。比如,以腾讯QQ以及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等等。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1.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新媒体为青少年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事,提供了一个可以完成的虚拟世界。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中,沟通方式是方便及私密的极大的派出了相关因素对新媒体的干扰,使得人们的交流能够在一个安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进行。青少年们在这里能够将自己的看法、意志、观点等自由、自主的表达出来,并且将情感更好地传递。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平台,青少年们才可以普遍形成自主个性与独立意识。与此同时,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高效、方便等特性,也将青少年的自觉能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有了便捷的新媒体之后,青少年们能够对信息进行自主浏览,并对学习资料、内容进行选择性的下载,在这种环境下,过去必须依靠教师传授、学校监督的传统学习模式发生了改变。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解决掉,并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学习计划。不仅如此,其中大部分青少年能够将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通过一定的方式排解出去,并且从困境中主动地走出。这些青少年们有主见,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观察,得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与意见,并勇于发表,对于别人的意见也不会盲目的附和,也就是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但需注意的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恰好与某些青少年崇尚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心理相吻合。某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会用虚拟世界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这套准则与他人交往,这种多度对自我奋斗、个人意志的强化是不正确的,是不利于青少年的进一步发展的,因此,应当予以正确的指导。
2.价值取向多元,政治信仰淡化。总的来说,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向上的,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能够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的重要性。青少年具有积极进取、思想活跃的特点,对于中国的主导文化能够自觉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能够进行系统地学习及掌握;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够认同;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够持续不断地提升,并将自我不断地完善。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信息呈现多元化的传播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生活方式、文化类型、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不仅如此,多元文化也对当代青少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一方面,对人生的重要价值在于奉献这一观念表示赞同,另一方面,又做不到在自己的行为中真正付诸行动;一方面,能够对接受共产主义理想,并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认同,另一方面,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过于渺茫。由金钱、官职、成就至上等价值观组成了青少年的多元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对媒体所宣传的“美好生活”非常向往,但是在择业标准上却将高收入、大城市、好单位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将新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由相对统一走向差异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青少年在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困惑。
3.思维灵活,易于接受新事物。信息垄断的局面,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被彻彻底底地打破了。在网络织就的这一张信息大网中,青少年可以浏览全球文化、教育、艺术、经济、科学等各种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讲,获取与收集信息变得更加方便,青少年的眼界能够得到拓展、见识能够得到进一步增长,不仅如此,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就是说,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们开阔视野、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也逐步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1.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与发展,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人们沉睡已久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唤醒,人们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与现在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分歧。新媒体的产生,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加大了青少年在道德价值观念与行为上的选择困难。有学者调查过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追求与思想观念,调查结果显示,有一些青少年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在追求理想方面,对物质越来越重视,对理想目标越来越看轻。在青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理想是非常遥远的,是不可触及的,是虚幻且难以把握的,只有现实才是最实惠的;才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才是实在与具体的。因此,他们投入了更多的关心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也更多地关注现实的利益与自身发展的状态,并且通过努力将自己的个人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实惠以及优越。这些青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为自己”,在选择专业时,也是选一些“就业去向好”“工资待遇高”的专业,在学习中也是看重技术,而轻视理论基础。
2.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在对青少年责任感进行培养这一方面,媒体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当中,直接学习的榜样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同事与同事、老师对青少年,父母对子女,都存在直接学习的机会与榜样。但是,青少年们作为具有追求自由民主、独立、创新意识的新一代接班人,从媒体提供观察学习对象的质量、数量、效率以及社会学习的效果来看,青少年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都比较强。大众传媒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通过宣传正面的榜样事迹以及榜样形象,为青少年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从2003年推出了年度优秀人物评选节目《感动中国》,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与群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很好的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彰显青少年主体性。青少年群体正处于青年时期,该时期是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趋于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青少年产生或促进或妨碍的影响。在现在的社会中,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得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德育工作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升。青少年在进行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学习的时候,以自身的道德需要以及实际的道德情境为依据,自由且自主的选择相关的道德知识,并对道德事件进行评价。青少年在德育活动中能够逐步将主体性先露出来,从而有效的改变了过去青少年在德育中的被动状态,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时效性。四、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创新
1.以“红色网站”建设为中心的主体策略。新媒体时代的德育主体构成发生了变化。目前,德育者已经不再是唯一思想行为的重要影响力量与信息的重要传播者,通过网络新媒体的互动各种网站、网页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教育者的作用。因而,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积极地开发并共享,尽快的建立起青少年喜爱的,并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的红色网站,稳步推进,进而构建起区域性,甚至全国性、全球性的德育网络体系,还要尽量地在网上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
2.指导和防控相结合的政府策略。在网络媒体逐渐普及的同时,相较于传统媒体,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变得越来越难,已经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或者高压办法来阻止,甚至禁止上网的行为。必须通过网上讨论、开办讲座等疏导形式,教导青少年学会怎样在网上获取所需信息;怎样识别错误、虚假言论;怎样树立正确的上网意图;怎样培养正确的网络人格,以及怎样有效地在虚拟网络中进行自我管理,并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3.以网络内外联动为中心的技术策略。德育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也必须是这方面的专家。将网络德育工作这一阵地有效占领,并且要准确的掌握切入点,做好德育教育的现实工作,构建全面覆盖、立体式交叉网络。在传统媒体中,电视为人们提供各种生动有趣的素材,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视听需求。绝大多数人在传统媒体下所受到的广播影响都是面对面的,并且是直接的。也就是说,在传统媒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不通过言语进行交流的途径。报纸是人们自我陈述的世界,人们借由报纸可以获得参与的机会。因而,应当进一步加强网络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合作。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对网络媒体进行科学的介绍。在面对青少年网民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与疑惑时,德育工作者仅仅依靠提供正面信息是难以达到德育教育目标的。因此,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交互性等优势,组织广大请青少年在网络上进行讨论,或是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青少年网民进行面双向讨论、沟通、交流,将网络媒体的渗透力、辐射力、感召力、吸引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德育。网络德育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方法论、世界观等,网络德育的产生解决了德育教育主客观相统一的问题。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引导青少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的着重点在于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使青少年能够深切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以及方法论,提高青少年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抵抗伪科学以及封建迷信活动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尽可能的促进网络受众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培育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推动和指导青少年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网络政治教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通过信息技术占据了网络世界的大部分空间,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利用互联网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互联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然他们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些青少年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着政治信仰危机和思想迷茫的考验。有些青少年政治意识淡薄,沉迷于网络空间。党和政府也认识到了青少年面临的问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做好“引导思想,规范行为”的工作,换句话说,也就是使青少年形成一个主流的、正确的价值信念,形成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只有在这种信念的引导下,我们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我国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担充分运用互联网展开相应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入地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为国家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贡献。参考文献:
[1]张师帅.新媒体对青少年道德认识形成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8):61-62.
[2]周纯.论新媒体时代德育的创新维度[J].学校党建与德育,2014,(22):14-15.
[3]朱妍婕.论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4-6.
[4]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05):67-70.
[5]李立夏.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07):1-2+25.
作者:谷云峰 单位:杭州市团校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