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德育教育论文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生目标与旅游专业相关性高的学生,对旅游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将来对旅游职业的“忠诚”度会很高,这些学生接受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与旅游职业服务责任感的教育要更为积极主动。要让学生知道人生没有目标就如航船没有方向,生活则迷茫,成功的概率则较小。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自己的短期、中期、远期的目标。因此,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人生目标的解析和设立,也是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之一。引导学生思考从人生目标所衍生出的这些相关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也很重要:什么是幸福的人生?什么是成功的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你的梦想和“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关系等。一名学生曾写道: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所爱的人平安宁静的度过一生。这一回答在学生中引发了争议,在学习中的辩论会延伸到整个旅游专业的后续课堂教学中。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
由于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诉求上,容易走入“应试教育”“技能和工匠型教育”的误区,不少人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为目标。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容易忽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后续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中,笔者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更注重将学生作为“学生”来培养,而不是作为“考生”来教学,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观的就很重要。“科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②,如果教育的意义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也即有学问的人,那么正确的科学思维与方法论就应该在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诠释,一是“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③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专业课堂讲授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以旅游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的。从理论的教学来看,正确的科学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其核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笔者认为,马克思理论也是需要超越和发展的。任何观念或思想,都有其适用领域,正如同数学的精确不能够拿到《诗经》中微分求导一样。随着复杂性科学哲学的兴起,我们看到了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也是有其适用的边界和局限的。因此,笔者尝试着将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思维与观点贯穿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运用复杂性科学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能以一种平和、稳定的心态看待事物的发展,处理问题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不偏激、不走极端,从而能正确的处理在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这些观点在讲授“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时,结合具体案例,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认识与处理好法与情、法与理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宗教观
宗教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文化现象,宗教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专业课程中涉及到较多内容的课程。在导游、酒店、烹饪等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都有许多相关知识点,如:“导游基础知识”、“酒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等。其中旅游公共课程“旅游宗教文化”,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较为详尽的讲授了几大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等宗教的起源、教义、宗教文化与禁忌等主要内容。世界这几大宗教的共同特点是相信宇宙中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基本规律,包括自然进化定律、人世命运的定律、伦理定律、道德定律、因果定律等等规律。通常我们认为对人类社会而言,宗教之功能仅在于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安宁与幸福。因此,如何把宗教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教授给学生呢?这可以回到前面引发学生讨论并回答本文上述从人生目标所衍生出的相关问题上来:什么是幸福的人生?什么是成功的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等问题。通常学生的讨论过程既热烈又激烈,学生会提出读书无用,赚钱才是王道的看法。由此又引申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讨论的结果和最终达成的普遍共识是:幸福与物质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物质总是有限的,因此物质给人带来的感受一定是有限的,所以有限的物质是永远不会满足人的需求的,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而真正成功的人生是能够给予别人帮助,并带来健康与快乐。而受教育与读书也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而学习读书的目的首先是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事。那么宗教与哲学、科学有什么关系,宗教是迷信吗?笔者在教授“宗教文化”这门课程后,对宗教问题、不同宗教的文化做了一些研习和比较,重点是佛教文化。笔者认为佛教在两千年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佛学知识与文化,并不单纯局限于精神范畴的问题。佛教也讨论哲学的问题,如世界的本源、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等。同时佛教也讨论物质的问题,如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存在形式等。佛教认为精神与物质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精神与物质并存、精神与物质也能相互转化,“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是否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质能定律”提出的“物质就是能量”的印证。
四、结论
旅游是一个精神文化与自然审美结合的综合体验过程,旅游的效果与旅游服务关系密切,旅游人才是旅游服务的核心,旅游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只教授旅游专业课程忽略道德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笔者通过多年的专业课与道德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复杂性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了一条旅游专业学生专业课带入德育教育内容的新模式,教育效果显著,现试构建新型教学模型如下:旅游面对的是一个奥妙无穷、生机勃勃、精彩不断的世界,哲学和科学都是我们认识、了解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宗教也具有匡正人心世道,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激发人心向善,调整舆论风潮等积极之特殊价值,在这里宗教不是一种信仰,而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用它来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补充。通过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学生在旅游专业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哲学、宗教、科学有机融合,可以提高其道德修养、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教养、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爱国爱家的旅游人才,进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更高境界。
作者:李莉叶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