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误区的消除策略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品行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分析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消除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误区;解决策略
纵观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由于家风、门风的差异,家长素质的不同,生存环境的限制,造成了我国家庭教育的异化,导致许多家庭教育畸形或缺失,甚至走进误区,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发展,制约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策略,以期指导我国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三大误区
1.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一个家庭,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缩影。要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作为家庭决策成员的家长,一定要有明确的家庭教育目标,一定要从认识的高度达成共识,一定要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良好的家风的继承或构建上,使全家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样,家庭教育才能有矩可循、有规可依,才能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一致,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但是,纵观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我国大多数家庭没有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家风的建设上,而是片面地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忽略了家庭其他成员自身的教育。因此,许多家庭习惯性的就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当孩子成为一个家庭的重心,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教育已经走向了歧途,意味着这个家庭教育从开始就选择了失败,其结果必然会给这个家庭的未来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或许,个别家庭因此选择获得了成功,但只是个案,事实证明,大多数的家庭因此选择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由于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导致了这个家庭的价值取向严重扭曲,背离了家庭建设以家风为核心的基础,必然会造成家庭教育的畸形和失败。“爱子乃人之天性”。爱孩子无可厚非,正确的爱是一种伟大的人类情感力量,它可以传递亲情,可以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引导孩子在“人爱”的同时学会“爱人”。但是,当家庭教育以孩子为重心后,许多家庭会让爱泛滥,溺爱成为现阶段中国家庭教育的常态,曾有人无奈的讽刺道:我现在成了“孝子贤孙”!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都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什么合理不合理。例如,中小学好多孩子上学放学爷爷奶奶背书包,家里好吃好喝好穿给孩子先来,甚至有些中小学生在家里对老人、父母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无理取闹,动不动以“离家出走”“自杀”威胁父母。长此以往,造成了好多家长“怕孩子”,孩子成了家庭的“霸王”,而且,就这样了还有些家长“护犊子”,生怕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好。这些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自私、冷酷、在家“气壮如牛”、在外“胆小如鼠”,经不起失败和挫折。难怪有看不惯的老人感叹道:“现在哪里是养孩子,就是在养爷啊!”的确,许多家庭教育成了“养爷”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如果家庭以孩子为重心,忽视了孩子在家庭成员中应该分担的义务和责任,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其结果必将会贻害孩子终生。2.学习成为孩子的重心一直以来,关于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众说纷纭,不同的阶级和社会有不同解释,但归纳一下大概有这样几种说法:有些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有人认为,教育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能独自面对社会的人;也有人认为,“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是走向未来的基础,分享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是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等。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的核心与人的德行和能力培养有关,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独立生存的人。而我们的许多家庭教育恰恰忽视了“育人”的教育根本,把学习的作用无限放大,家长把孩子“学习好”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标准,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自己小时候的遗憾和不足“补偿性”的转嫁在孩子身上,想通过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他们就不遗余力地强加给了孩子铺天盖地的“学习班”和“补习班”,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天赋,这样,部分家庭就形成了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一切好”的错误认识,“一好遮百丑”,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由于学习成为孩子的重心,家长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学习上,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乐趣,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性格、毅力等方面的培养。急功近利,这样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造成了许多孩子学习热情不高,甚至厌学,成绩一落千丈,因此,部分家长由失望而转向暴力。在溺爱之后、失望之余,在“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习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孩子的全部,学习只是孩子获得知识技能的一个方面,如果一个孩子以学习为全部,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高分低能”的畸形儿,这样的家庭教育一定终将会失败。3.分数成为教育的重心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尝试中小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其核心问题无非是想改变我国单一的“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试图通过多元化的考试制度弥补以分数论成败的人才选拔机制。但是,由于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分数仍然是我们目前选拔人才、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它导向性的促使中小学把分数仍然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所谓的“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这个“质量”就是学校的考试成绩、分数排名和升学率。所以,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分数无疑成为教育的重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高分”看齐,忽略了孩子的品行教育,忽略了教育旨在以“育人”为主根本,忽略了以培养独立的人格及“自醒”的本质。虽然我们现在都说“百年大计,德育为本”,但“分数第一”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客观现状,分数成为教育的重心。
二、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得到的启蒙教育,也是一个人成长的终身教育。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还孩子一个阳光明媚的成长天空,还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这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及社会必须要认真面对的问题。1.良好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什么是家风?有人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有人说:“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因此,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是优良家风的建设,而不是以孩子为重心。在一个家庭中,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家风一般是: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宽容博爱、善待他人、重礼谦让、规矩做人等,不同的家庭有自己不同的家风家教,他们都恪守着自己传统的家庭教育的信念。然而,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现阶段好多家庭丢失了优良的传统家风,或者说他们没有家风,这样的家庭往往是一种无序的教育状态,家庭生活环境经常是父母不睦、夫妻反目、子女成仇。究其原因,这些家庭往往是没有构建自己良好的家风,相反,丢失了一些淳朴的家风家教,这样的家庭由于缺乏家风的支撑,使家庭教育苍白无力,往往把溺爱这种陋习继承了下来,把家庭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在家庭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家庭教育不协调或步调不一,大多数家庭一边在“教育”孩子,一边在“娇惯”孩子,甚至多数家庭因孩子的教育夫妻反目,妻离子散。所以,良好的家风家教才是一个家庭的重心,而不是孩子,孩子只是家庭的成员之一,是家庭教育的重点,而不是重心。2.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的确,我们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以孩子为借口,忽视了自身的教育,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没有做到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所谓“身教”,就是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孩子进行示范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的一举一动,对孩子都在起着一定的教育作用。毕竟孩子的社会经验比较少,社会接触面也比较窄,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就自然地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父母也就成了他们的启蒙教师。如果父母不以身作则,就很难教育出品德高尚的子女来。例如:如果父母们的行为不检点,在子女面前不注意约束自己,就在无意中给了孩子不良的教唆作用;许多家长自私自利、不孝敬师长、社会公德差,自己在家从来不学习看书,整天酗酒打牌,动不动大打出手、大骂出口,这样,“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就会上行下效,染一身不良习气。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影响孩子,才能达到“身教”的目的。同时,家长们要用富于情感的语言说服和引导孩子,达到“言传”的教育目的。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但是身教却不能代替言教。因为,身教告诉子女应该这样做,但无法告诉子女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有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内容,只能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完成。家长对孩子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传”,深明做人的大义,明确做人的原则;并通过语言的激励表扬或批评,明辨事理,以指导孩子的行为。3.良好品行的养成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对孩子而言,学习固然重要,但不是孩子的全部,更不是孩子教育的重心。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先成人,后成才”,“学会做人”才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目的。要让孩子“学会做人”,不仅是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要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以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为孩子营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学会认知,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之逐步形成“独立而合群”的人格品质。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在帮助、促进孩子“成人”上花工夫,而不能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错位,从而使孩子失去生活的乐趣。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它关系着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品行的优劣,关系着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家庭教育一定不能走入误区,“重智轻德”,忽略家风、品行等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偏离家庭教育的重心,舍本求末,导致家庭教育的异化。
高继生 甘肃兰州市第八十二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