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探析
摘要: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全面、最持久,现代家庭必须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处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如何处理子女成长中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长需要学习、讨论、反思、总结的过程。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初为父母的我们在品尝喜悦的同时也深感赋予责任之重大!环顾当今,孩子迫于学习的压力或者是受到某种挫折,动辄就威胁家长,扬言不读书了,要离家出走,甚至要自杀,家庭惨剧层出不穷。很多家长心中不禁疑问,孩子自牙牙学语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于是乎矛头都指向了学校、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你们没教好!可细细想来,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认识,那就是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在家庭教育中,才有可能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百分之百和四十八分之一的对比,相信每个家长心里都很清楚,与老师相比,我们往往更有条件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庭教育应其亲密性、早期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比学校教育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现代社会的复杂和竞争是一条递增线,而孩子的心理素质却是一条令人忧心的递减线,家庭教育的现状堪忧,家庭教育的责任任重道远。
一、家庭教育的众生态
让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家庭教育中令人担忧的现状:
(一)小皇帝
独生子女的时代,家里只有一个宝贝,于是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竭尽所能地给孩子尽可能好的,也就是普遍的“小皇帝”现象。在娇生惯养的家庭中生活的儿童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
(二)大家长
一切家长说了算!无视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性加强的心理特点,用强硬的手段一味地要求孩子顺从听话,按自己的规划发展,当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往往“恨铁不成钢”,采用粗暴的方法以待。
(三)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这类父母总是以各种借口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采取放任教养态度,认为只要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即可,而忽视了思想教育,是典型的养而不教。或是只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其思想教育不管不问。
(四)包庇犯
这类父母管教孩子,却教坏了孩子。他们对子女的错误往往是视而不见、护短怂恿。这样会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带来偏差,致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五)上梁不正
家长就是一面镜子,孩子就是你的影子。从你孩子的身上就能看到你,作为家长不能言传身教,给孩子正确的示范,却一味要求孩子。古语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就诠释的这个后果。
二、家庭教育中我们该知道些什么
(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a、家庭b、学校c、儿童所在的集体d、儿童本人e、书籍f、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育人的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何为家庭教育呢?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因此,父母肩负家庭教育的职责义不容辞。
(二)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
谈起孩子的健康,家长们往往想到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实践证明,青少年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三)家庭心理健康的内容 简而概之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不畏难;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融入群体并能友好相处;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
三、家庭教育中我们该做些什么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那是不是一切都为了孩子就是最高境界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打造爱的港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之间的真正爱情,这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我们要维护健康亲密的夫妻关系,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里的爱不是盲目的溺爱,也不是自私的专爱,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互爱,一个在真爱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懂得爱、懂得生活、奉献爱的人。
(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古语说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门沙在捏,与之俱黑”,潜移默化的微妙之处就在于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悄无声息地映照在孩子身上。在孩子的认知能力、情绪性格等尚未成熟和完善的阶段,家长一定要言传身教,做好榜样。曾经看过一位爸爸边走边对儿子说:“小学生要讲文明,要有礼貌……”说完扭头“呸”一声,痰从口出。温馨场面戛然截止,只留下孩子茫然的眼神。要知道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那我们自己首先就应成为那样的人。我们要努力提高文化修养,丰富自身内涵;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运用心理方法;加强自身修养,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强大,才能指导我们的孩子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白雨虹.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作者:包红萍 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