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中孝道教育的缺位与回归

家庭教育中孝道教育的缺位与回归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6-08 13:28:00人气:394

摘要:现在所说的孝道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学校层面,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孝道教育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现状入手,分析孝道缺失的家庭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孝道教育的对策。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孝道教育不仅对家庭的和睦幸福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养老问题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孝道教育 缺失 回归

一、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现状

孝道即以“孝”为做人之“道”,是人们行孝的原则。《孝经》里面有句话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古之孝道不仅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忠于君主,而且要成就自我,方是光宗耀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古代孝道强调居则事其敬,就是要顺从听命于父母。在现代社会,子女的个人独立性增强,不易接受传统的规范,因此,传统孝道教育中“愚孝”、“盲孝”的成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被淘汰。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现代孝道,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是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伦理保障,更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因而现代孝道是对传统孝道的扬弃和超越。黄坚厚指出现代生活孝的内涵包括:爱护自己,使父母无忧,不辱其亲,尊敬父母,向父母进谏和奉养父母六项[3]。杨国枢认为孝的核心和基础内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和悦亲等内容[4]。笔者结合前人总结得出现代“孝道”应包含尊敬父母、赡养父母、精神上愉悦父母。所以,本文所说的孝道教育是从这些方面入手的,而家庭作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场所,应该首先担负起孝道教育的重要责任。然而,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孝道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07年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数据显示,仅有5.2%的被调查者“主动照料过父母的生活起居”,13.3%的被调查者经常“帮父母做家务”,24.8%的被调查者经常“关心父母身体健康”[5]。很多现代子女缺少对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和关爱,可想而知,对父母精神上的关怀和宽慰的子女少之又少。子女孝道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孝道教育的忽视。很多子女肤浅地认为孝道就是赡养父母,等父母老了给钱养老就是孝,生活中却忤逆不尊重父母,缺乏对亲情和爱心的理解。而很多父母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对孝道没有全面理解,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孝道教育。子女对父母良苦用心的培养感觉到理所当然,并用学习成绩向父母提出相应的物质交换,而父母也没有拒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当支持这种行为,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使得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对父母的一种报答。也有子女对缺乏文化知识的父母产生歧视的心理和抗拒行为,埋怨父母不能给自己良好的生活条件,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与同学进行攀比,而父母却对此觉得愧对孩子,支持孩子的任何需求。种种现象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孝道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二、孝道教育缺失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长重分数教育,生活上骄纵子女。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从学校放学,问的往往是“今天有没有考试啊?考了多少分啊?”等类似问题,而很少关注孩子学习以外的学校生活状况。父母对子女过分教育或期待过高,把孩子送到补习班继续学习,减少了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时间,自然也缩短了家庭教育的时间。父母往往以物质鼓励孩子在学校取得的好成绩,甚至有家长在孩子取得高分时不惜代价给孩子买贵重礼物以表奖励。这种物质交换的行为不但无法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反而觉得自己获得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造成孩子对亲情的淡漠。在很多“421”结构的家庭中,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活上极度关注和溺爱孩子,恨不得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导致很多孩子在生活上无法自理,性格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言语上对家人恶语相加,观念上认为家人的付出理所应当。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深刻的爱,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没有家庭责任感,孝道观念在家长的溺爱中消失殆尽。因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孝道教育的有效进行的。

(二)家长自身没有发挥榜样效应。

很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对待长辈的态度。例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呵斥年迈的父母,冷落独自在家的双亲,向老人理所当然地索要钱财,不给老人赡养费,对生病卧床的老人不理不睬甚至嫌弃等,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许有朝一日,这些行为都将重演在父母自己身上,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做好孝敬长辈的榜样。有些父母一有空就出去打麻将打牌,对家中老人和孩子不管不问,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关爱,等到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许他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经营家庭,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因为他自己是受害者,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因为他没有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孝顺父母。这种不良家风的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重演,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幸福和睦,更对社会养老问题和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没有及时巩固和补充学校孝道教育。

晏阳初说:“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和儿童发展更形密切,因为学校教育是有限制的,家庭教育是无限制的。”[6]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学校教育有巩固和补充的作用。“学校里讲公民教育,有一项是‘不要骂人’,说得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坏习惯,孰知一跑回家,不是听见父亲骂母亲,就是母亲骂他们自己,或者母亲和邻居相骂,骂忘了形也把他们夹在里面骂起来了。在学校里所得的一点好教训,就无形中在家里打消了”[6]。所以说,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学校里的孝道教育如果在家中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说父母根本无视孝道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那么日积月累,孩子的孝道观念自然会变得淡漠。譬如,学校的德育老师跟学生说父母很辛苦,回家帮父母倒水洗脚以感恩父母的辛劳,结果孩子回到家后,父母并没有支持孩子这样做,而是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这样一次两次之后,孩子也不会主动提出类似的想法。其实这些家常的行为正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孝道教育的方式,也是及时巩固和补充孩子在学校学习孝道的一种实践性方式,因为学校的口头教育始终无法代替家庭实践教育。家庭教育如果不及时巩固和补充学校的孝道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就得不到真正的情感内化,则很容易出现孩子不孝顺父母的家庭教育危机。

三、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孝道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重智观念,增强孝道教育意识。

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不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而且不利于孩子孝道观念的培养。把孩子致力于培养成“考高分达人”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孩子仅仅只会考试和学习,而生活不会自理,过分依赖父母,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的意识,减少孩子在培训班的时间,增加在家陪伴教导孩子的时间。父母应对孩子理智地施爱,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进行孝道教育的第一步。父母应有意识地指导和训练孩子做一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分担父母的忧虑,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等等。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他们为家庭、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让孩子学会有节制地生活并能够体会父母无私的爱。久而久之,孩子会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及对父母尽孝的愿望。

(二)树立榜样,营造和谐家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成员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7]家庭教育不仅是言传而已,身教更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与成人一起生活,很容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言行,所以父母要做孝敬长辈的榜样,才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对父母的言行。尤其对于小孩子,他们常常难以理解大道理,而是更喜欢看着父母怎样做事。如果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的父母对家里的老年人尊敬爱戴,耐心照顾老人的起居,经常抽空陪伴老人,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养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了身教的影响大于言传。父母要处理好自己与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才会有健康的人格,才会理解父母的辛劳,体会亲情的温暖,并内化为自我人格,在行动上践行孝道。所以,孝道教育中,父母要身体力行,发挥自身的榜样效应,着力营造和谐家庭,才能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浓厚的孝亲观念,才会让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才会让“老有所依”、“养儿防老”得以回归。

(三)让孩子及时行孝,营造实践环境。

家庭教育要提供给孩子实践学校孝道教育的机会,学校老师教育孩子回家要给父母洗脚等孝敬父母的行为,父母就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并在言语和行为上对孩子表示肯定,孩子在欣然接受的同时有温暖的亲情体验,这种实践的行动和情感的内化是学校孝道教育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家庭教育加以巩固。父母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为自己分担家务,让孩子意识到这些行为都是孝顺父母的表现;父母应告诉孩子自己的生日并希望孩子能赠送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让孩子在父母脸上看到幸福的笑容同时感到自己对父母的重要;孩子生日的那天父母要告诉他出生时的艰难与痛苦,让孩子明白父母对自己养育的艰辛历程并学会感恩父母。亲情的维系必须在家庭生活的种种细节中去联结,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孩子们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的问题入手”[8],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也从具体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渐内化为对父母深刻的情感,从而转化为对父母尽孝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胡平生.礼记•孝经[M].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007:221.

[2]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4.

[3]黄坚厚.现代生活孝的实践:中国人的心理[M].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25-38.

[4]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中国人的心理[M].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46.

[5]张莉.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马秋帆,熊明安,编.晏阳初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22.

[7]韩亚丹.试论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位”[J].湘潮(下半月),2007(10):90-91.

[8]钱焕琦.孝道与现代青少年教育[J].华夏文化,1996:12-13.

作者:杨婷婷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