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在养成行为中加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养成行为的进行是离不开语言相伴的,因此对行为和语言全时段观察记录很重要。通常观察时段被平分为短小的时段,然后观察在每个短小的时段内行为是否发生。智障儿童一般言语表达能力很差,父母对其训练要从细微人手,首先通过面部表情,让他们模仿嘴的形状,逐步教他们发声、吐字、称呼、说句子、与人对话、唱儿歌、讲故事等,每一步骤都要反复讲解,重复动作,通过多于常态儿童上百遍的训练,使他们能够基本正确地通过语言表达思想。针对弱智儿童的身心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或能力系统等,智力障碍儿童思维大多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纵深,理解出现断层。所以在对智障儿童养成行为的教育中要对其应用行为进行分析,即将问题行为的发生看成行为的前因、行为的后果以及相关的个人特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对智障儿童行为的干预和改变也是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障儿童对所要完成行为的兴趣。对智障儿童的主要兴趣倾向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要找准切入点。
(二)智障儿童对行为的语言表达能力。智障儿童往往语言模糊,表达不清。家长应该要求智障儿童完成行为前和行为后都要用语言进行表达,明确问题指向。
(三)智障儿童对家庭语言的理解。家长在训练学生参与行为的时候,一定要用完整的语言,前后连贯性要强,否则智障儿童很难理解,难于进行动作行为的尝试。
二、在对智障儿童的养成教育中家长要走出误区
智障儿童长期以来充当一种“差生”、“残疾者”的角色。长期的角色定型和社会角色期待,形成了对自我认识的低评价、低成就和低希望的角色心理。一方面,很多学生家长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生出这样孩子,对孩子是一种愧疚,长期以来对孩子多是一种溺爱心理,造成孩子在家长和老师面前的各种行为出现很大的反差。有残疾的孩子,不是我们家长所能预见的,对于儿童人格品质我们更应该要正常儿童一样要求,虽然有时候不一定能达到我们期望所值,但要让儿童感到他在进步。对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忍耐性的培养,也是家长培养学生未来信心的考验。由于智障儿童教育进程长,教育效果不明显,家长要对儿童行为尽量寻找闪光点。家长不一定要求学生每一个方面都能做的好,可以培养儿童在其它方面素质好,多方面的关注,善意的理解,也能激发、唤起智障儿童的自信心;家长首先微笑去面对他们,用理解的心去接纳他们,让其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智障儿童无论将来进入学校,还是回归社会,“学会做人”既是最基本的要求,又是最综合高层次的要求。把对智障儿童的养成行为早期教育融入生活,行与实践,家庭教育的早期参与是内化其可行性行为、形成其良好养成行为的必经之路。
作者:张春鹏 单位:烟台芝罘区辅读学校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