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大学新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

大学新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6-09 22:27:00人气:411

由高中升入大学,对每一个青年学生来说,都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在角色转换的初期,大一新生面对崭新而陌生的大学校园环境,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新的人际交往对象,出现思想、心理上的冲突与压力是很常见的现象,大学新生适应期往往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一年,及时开展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调查发现,针对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不适应,高校总是想方设法采取多种预防和应对措施,成为这段时期引导帮助这些新生顺利度过困扰期的主力。由于大学新生个体性格特点、学习生活习惯、交友方式等差异较大,高校的教育引导往往不能做到兼顾每一个学生,单靠学校教育的力量撑不起一座完美无缺的教育大厦。因此,为了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使之在大学期间身心健康成长并顺利完成学业,仅仅靠学校的单打独斗还不够,家庭教育的功能也应得到重视。家庭教育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父母的言行、习惯、爱好、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对子女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

1家庭教育对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特点影响

1.1缺少家务历练使新时期的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90后”一代大多自出生起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即使到了高中接近成人的年龄,家长为了孩子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集中用于学习上,包揽了一切家务,而且有的学生享受到每天上学、放学家长接送,甚至午饭家长都亲自送来的特殊照顾。中学时,学校老师也通过家校网把作业、学生表现、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其他任务发到家长手机,家长会频繁召开,学生已经习惯了由父母包办打理绝大多数事情的生活方式。上大学后,有些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没有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许多学生无法适应,每天会因为出早操、整理床铺、收拾寝室、洗衣服、到不同的教室上课等各种事情而手忙脚乱、疲惫不堪、心情烦躁。有的大一新生将换下来的衣服、鞋袜胡乱地塞到角落或直接扔掉,有的拿到洗衣店花钱清洗,有的私下里雇佣寝室楼清洁阿姨来为他们上门服务。总之,长期缺少家务历练使新时期的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1.2家长的溺爱使一些学生缺乏团结协作意识

有的学生在家时过惯了“以我为中心”的“小少爷”、“小公主”的生活,和其他同学缺少团结协作、互相谦让意识,不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够把握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为自己考虑较多,做不到宽于待人。如对同一宿舍的新生遇到困难视而不见,个别人只是在不损害自己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勉强帮别人的忙;有的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在图书馆等特殊场合仍我行我素、大声喧哗;有的不顾他人休息开灯玩电脑游戏到后半夜;有的从来不负责打扫寝室卫生;有的嘲笑生活节俭或有异地口音的同学;有的随意破坏别人的物品等等。入学后不久,学生间就可能因芝麻大的小事冲突摩擦不断。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到来自不同地区、民族的大学新生的团结协作。

1.3家长对子女学习长期过度的看管使部分大一新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新生进入大学初期要经历学习上由被动到主动的重大转折。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在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控制学习进程、评价学习效果等方面都要体现自己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调控能力。然而,高考的残酷竞争使应试教育一直拥有稳固的发展空间,学生学习上的竞争同时也是家长倾心付出的比赛。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长期毫不松懈的培养、监督,使我们看到现实中的许多怪现象:家里收入绝大多数是用于孩子的教育支出,家长穿梭于各种教育机构,送孩子去各种课程补习班或请家教,费用尽管昂贵但家长始终甘愿付出、乐此不疲。大学新生入学后,高考的好成绩未必完全会体现在大学期间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那些曾经在中小学被父母挟持着前进的学生脱离父母监管在学习上很可能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的选择问题不容忽视。

1.4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具有助力作用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初始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基石,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1]。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道德准则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父母正面的言传身教、和谐的家庭氛围熏陶,对子女的教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大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意识、乐于助人的品行是教育体系中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来自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随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以亲人情感影响的形式及时帮助调整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观念,弥补学校教育在一定层面上因脱离了学生思想实际而产生的缺陷[2]。因此,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新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拓展教育空间,强化教育效果,让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发挥好大学新生教育的助力作用。

2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助力作用的对策思考

2.1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随着中国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对象复杂化、教育难度扩大化,需要多方配合,全方位投入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存在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探索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沟通配合机制,是当今一项重要的新课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3]高校应和学生家庭将各自的需求联系起来,将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学生和家长亲缘的优势结合起来,排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交流障碍,创新联系方式,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如利用网络条件建立相应规模的家校联系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信息,也能够及时联系学校的学生管理人员,了解子女具体在校表现,进行网上咨询,反馈意见和建议。高校还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规范化、科学化,效果更加突出。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增进和家长联系的各类活动,如新生入学后的开学典礼邀请部分新生家长参加;大型的迎新文艺演出可以邀请部分新生家长前来观看;邀请家长到学校做关于大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报告会、座谈会;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用传统书信形式给父母或其他亲人写一封体现真实情感的感恩信,同样收到信的亲人也回信一封为大学新生快速适应新生活、奋发向上而鼓劲加油。对家庭教育效果突出的家长,学校也可以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表彰,激励其他家长重视家庭教育。

2.2家长要保持家庭教育的持续性

许多家长在孩子考上大学后,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孩子考入名牌大学更是一百个放心,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比较严重。有的家长认为,子女已经成年,又到了大学的成长阶段,能够具备应有的自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生活,只要按时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就尽到责任了,继续施以家庭教育没有必要。现实中,也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学识有限,对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方式无法把握,家庭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长因为子女上大学要为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日夜奔忙,无暇顾及子女上大学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因为家庭出现的各种变故而忽略对子女的教育。子女上大学后,就大大降低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力,弱化了家庭教育,这对大学初始年级大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也影响了整个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步入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刚进大学,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有的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不适应,有的因家庭贫困存在经济压力,有的因性格特点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有的因爱情受挫情绪低落,遇到种种困扰难以排解时,有时会把倾诉的对象选择为最值得信赖最亲近的父母,锻炼子女的独立适应能力不代表需要完全地放手,家庭教育在大学阶段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

2.3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家庭教育要充分体现新时展的要求,在既崇尚科学又主张民主的时代,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会受到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知识的多年储备和接受新信息的方便快捷,往往会拉大与父母这一辈的代沟。因此,大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亟需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改进来更好地适应时展的变化与子女成长的需求。如: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由中学时一味地强化孩子的智育,转到智商、情商都要同时关注,尤其是大学新生时期,要突出体现对子女思想道德修养、人际交往、独立生活能力进行有效的引导。为了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家长要首先做好自我教育,如主动学习国家发展形势和教育动态,学习新型手机、网络的功能和操作技巧,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多了解进入大学阶段孩子思想、心理的变化,了解孩子新的兴趣爱好,这样为拉近距离并更好交流沟通夯实基础。而且在教育方式上,传统上对年纪小的孩子还会偶尔有效的家长权威式管教方式已经不适合自主性逐渐增强的大学生,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平等沟通和交流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子女接受。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大学起始年级,家庭教育对新生入学后顺利度过适应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探索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作者:石丹妮1 冯亚莉2 单位: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 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生工作处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