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舞蹈课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变化与发展,舞蹈教师应站在舞蹈教学的前沿,时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本文通过研究与分析素质教育舞蹈课例在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的意义与实施方案,旨在提供一个新的儿童舞蹈创编教学模式,调整与改变学生的创编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创编能力,增进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课例学前教育教学
一、素质教育舞蹈课例的内涵
素质教育舞蹈课例是提供给舞蹈教师上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参考性教学案例,它要求教师按照专业、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与要求,并结合当地教学特色、学校教学标准、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自编课例。舞蹈课例要与素质教育观紧密贴合,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为最终目的教育。素质教育舞蹈的提出是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精尖专业舞蹈训练与培养,它是全民舞蹈素质教育的培养,适合于没有舞蹈基础或者基础薄弱的普通学生,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每一个参与者的过程体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探索身体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展身体舞蹈各种可能,丰富身体动作经验与技能,这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创编课基本目标与学生特点不谋而合。因此素质教育舞蹈课例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打开了一种新的舞蹈创编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的空间,反求诸己,了解自己的身体专长,扬长避短,并大胆自信的探索身体的各种可能,丰富自身的动作经验,弥补他们舞蹈语汇少、舞蹈能力较弱的缺憾。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例在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中的实施方案
(一)素质教育舞蹈课例的教学法
1.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即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舞蹈学习,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主题来设计,根据舞蹈游戏功能来分可分为智力开发游戏、道德情感情操培养游戏、生活场景模拟游戏、创造性游戏等。通过不同的游戏导入让学生们自由的抒发游戏冲动,激发创作灵感,变换不同的舞蹈动作,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模拟生活,展现生活,从而肯定自我,坚定舞蹈创编的信心。如设定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们设定好火车司机、乘务员、乘客等不同人物,并在指定的音乐中进行火车游戏,同时联想乘火车时可能发生的生活场景进行舞蹈动作元素提炼、加工,在这一过程中是学生自我创作的原生动作,是一种形成过程的体验,教师应进一步让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感受动作变化所代表的情绪情感意义,有益于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与热情。
2.动作要素法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动作要素法是舞蹈动作产生的核心,通过将人体置于时间、空间里,发挥力效的作用将舞蹈三要素撞击出不同元素的多层关系,唤起学生体内隐藏的舞蹈文化原型,产生不同的创编火花。这就需要舞蹈教师在课程环节安排中加入所需要学习的舞蹈要素,并加以引导,并在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特别强调的是素质教育舞蹈的动作要素不仅仅是肢体动作要素还包括如音乐、美术、诗歌等要素,通过多种要素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多种创编的可能。
3.动作还原法
舞蹈动作的产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创的原生动作,它反映学生最真实的情感来源于生活的感悟;另一种是被加工好的规范化舞蹈动作,它能帮助学生积累不同舞蹈动作元素。不过,素质教育舞蹈的动作更需要的是学生们自我即兴创造的动作,它们的动作大都没有被约束规范,只是还原生活的简化动作,却便于我们去理解专业舞蹈动作审美意义。如专业舞蹈中的平转、掖腿转、挥鞭转等各种转,但是如果按照动作还原法来讲,从其根源出发舞蹈的转来源于双腿的不同姿势的重心转换,将转变化分类,从动作元素中认识,就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创编出更多富有趣味、生动的舞蹈动作。
4.音乐教育法
传统的舞蹈教学法是舞蹈教师示范讲授舞蹈动作理论知识与技能,通过主题动作和创编技巧进行编舞。而素质教育舞蹈的教学法受达尔克洛兹教学法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启迪与影响,认为舞蹈与音乐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应将发散思维从音乐中找寻创编灵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动作”这一狭小的思维空间。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例的教学标准
“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创造求新能力、交流综合能力、综合融化能力”这是吕艺生教授带领素质教育舞蹈课课题组人员经过讨论、生成、修订,形成了现有的五大教学标准。①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开展舞蹈创编课程学习时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
1.观察模仿能力
学前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教授3-6岁的幼儿,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他们总是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官来感知事物,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趣味的事物,这就需要在学习计划中制定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模仿能力的学习任务和完成指标。良好的观察力和模仿力是创编舞蹈作品的前提和关键,能帮助学生积累舞蹈知识和技能,因此舞蹈教师在设计舞蹈课例时要将观察模仿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对自然万物、社会心态、舞蹈动作和舞蹈神态等动作的模仿,帮助他们启迪智慧、拓展想象空间,实现再创造。
2.即兴表现能力
素质教育舞蹈课领头人吕艺生教授认为即兴表现是人的天性,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的多方影响,学生们的表现欲和创作欲被极大的压抑,应让学生们在快乐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将这种即兴创作的能力释放出来,激发创作源泉与灵感,不断产生令人惊喜的艺术效果,从而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即兴表现能力是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一项重要标准,它要求我们在日常创编课程教学中注重即兴创作的教学指导,又需要制定符合学前专业学生能力和学习目标的即兴表现考核标准。如掌握已学的舞蹈基本步伐融合到音乐中即兴表现,与他人合作进行舞蹈基本步伐即兴舞蹈的表现,这需要进一步多方讨论与考究。
3.交流合作能力
在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中大都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舞蹈创编,这与学前教育传统的创编课分组完成作业相类似,它们都需要学生们共同合作,积极交流,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创意与想法。素质教育舞蹈课与传统的创编课不同的是它重视每一个人的参与,他们构思的舞蹈动作都将列入到动作短句或组合的编排中去,这样不仅能让所有人都参与到创作中去,人人当主角、当导演,更能体会到在集体创编中的责任感与重要性,参与度高。因此舞蹈教师在设计舞蹈课例和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众人拾柴中舞蹈创作的火焰萌发的更高更热烈。
4.创造求新能力
素质教育舞蹈课围绕“创造求新”这一教育理念展开,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以不重复他人舞蹈动作为基础,打造舞蹈创作自由的平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习惯,激发学生创作出标新立异、具有时代特性的创新舞蹈。为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创作源泉,教师需要在课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注重舞蹈形式多样化、舞蹈结构开放性,并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擅长的主题或音乐进行引导,挖掘可发挥的动作元素与创意想法,帮助学生完成舞蹈创作。
5.综合融化能力
受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素质教育舞蹈课主张与不同学科的综合融化,要求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多方面挖掘学生的智能潜力。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元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这也是素质教育舞蹈课的重要教学标准之一。它能开拓学生的创造视野与思维,将舞蹈创作的主题与所擅长的不同艺术门类与学科智能进行综合融合,并最终为舞蹈所用,创作出富有新奇创意的舞蹈作品。
三、结语
素质教育舞蹈课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可参考的舞蹈创编教学示范性案例,它所带给舞蹈教师的是一种新的创编课教学方法,帮助那些舞蹈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打开舞蹈创作的大门,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基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素质教育舞蹈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陈康荣.舞蹈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周效仪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