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摘要]在“医患关系紧张”频频冲击着人们眼球的大背景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正日益受到医学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华几千年医学文化积淀使然
为了消除病痛折磨,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辛勤探索,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医学。医学自古以来都是以对生命健康的敬畏和关爱为存在与发展的科学,而帮助病人从病痛中恢复健康,远离死神,无论尊卑,遇男遇女,皆与病人感同身受。这无不体现人文的本质。中国古代的医学,无不凝结了医学人文的关爱,《黄帝内经》的“征四失、疏五过”、龚廷贤的“医家十要”等。人文是医学的灵魂,是促进医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医学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医学既是科学,更是技艺,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命与健康[1]。医学在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中所积累的成就,使得医患一直和谐稳定,这是医学文化积淀使然。
(二)医学生全面发展使然
自文艺复兴后,医学的分工越来越专科化,医学与人文随即渐行渐远,逐渐走向分裂。正是在这种专科不断专业化的背景下,医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自己的发展专业,并希望自己在本专业领域内成为权威。但是,这种权威只关注了人体的某一局部,而不是整体的人,就像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一样,只看到了细胞、肌肉或者某一神经。高校尤其是研究生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让医学与人文的分离雪上加霜。躺在医生面前的只是组织、器官,而不是病人,医患之间的冷漠也就不期而至了。
(三)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使然
以特异性病因学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医学,因为缺乏人文而带来了种种弊端。“特异性病因学说”将疾病视为与人的整体、人的心理、环境无关的局部病变,这样导致病人与病人、病人与机体整体、病与精神心理的完全分离。在特异性病因学说的视线内,没有给人文留下任何余地[1]。但是,当看到现代医学所取得从未有过的成就时,也看到了人们对更全面、更充实的健康服务的渴望,慢性综合病挂号治疗的无奈,医患关系如剑拔弩张的态势,使得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一改再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应具有哲学家的全部最好的品质:大公无私、谦虚、高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无邪、不迷信”[2]。
二、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医学人文精华
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传承,其中以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最为广泛,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三家、三科、三学”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3]。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高尚医德
“医乃仁术”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宗旨,“仁”则是总的原则。这是儒家“仁”的思想。儒家讲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指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焦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同样让社会倍加关注。医学的最终宗旨在于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痛苦,恢复人类健康。因此,“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不仅有利于促进医学生自身素养的形成,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以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也对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举足轻重。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思潮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医学生在思想意识、人格理念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校医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没有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可行的职业规划、不择手段捞取个人利益。偏向于追求时尚与物欲享乐的思想现状,导致医学生难以担当起振兴医药卫生事业的重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学习这些饱含责任使命的优秀文化精髓,会内化成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品质,树立医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
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一)传统文化进课堂,完善医学生教育培养方案
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事”,还应培养其“如何做人”。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总学时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平均只占7.45%[4]。与医学教育成熟国家相比,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对薄弱。建议医学院校多开设一些诸如中华医古文、儒医文化、道家与医学、中外医德规范等课程,以选修课、考查课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另外,在安排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计划时,应该在医学生大一入学开始每学年都有开设,如果医学院校条件允许,还可以设置每学年应获关于传统文化等人文知识课程的最低学分。如某学院规定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公共选修课16学分,在这16学分中还可以再细化,明确学生每学年应获得传统文化类课程至少1~2学分。这样的培养方案可以使医学生在每一学年都能通过传统文化的课堂理论学习,获得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
(二)搭建传统文化学台,实现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多样化
1.课后作业的倾向性引导课堂后作业可构建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完成问题作业,将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医学学科知识、临床实践问题融通衔接,再加上授课教师的引导,这样既能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2.依托校学生处、团委,组织传统文化趣味学习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如学术问题、社会问题的讨论研究会等等,学校的社团活动多与社会热点有关,是引领学生“赶时髦”的风向标。以包头医学院为例,社团活动非常之多,仅2016年4月份就组织了共计44次(二级分院团总支组织的活动没有计算在内)各类活动。如果把社团调动起来,以社团组织为依托,采用各种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开展传统文化讲座、成立传统文化读书会、传统文化周、传统文化辩论赛、传统文化征文等方式,必定能全面提高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髦性、积极性、主动性,让医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将传统文化精华渗透到骨子里,内化并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3.充分利用智能手机APP在手机4G、WiFi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群体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大学生是应用智能手机的主要人群,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课堂上、图书馆、睡觉前、起床后、食堂里、宿舍里、路上……无不津津有味、乐此不疲[5]。可以充分利用“低头”的现实状况,基于智能手机,将传统文化书籍、传统文化课件、传统文化趣味故事等做成免费APP,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移动学习。
(三)加强传统文化师资建设,促进形成合理的教师结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师资主要是具有哲学、文学、伦理学、法学等背景的教师,但是他们的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大都较为浅薄,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将传统文化课程与医学有机结合,而医学专业的教师则存在人文底蕴不扎实的情况。医学院校可以通过让医学人文师资到医院交流学习、多接触医生与患者等方式,培训使其获得基本医学常识。同时,建议医学院校着重培养医学授课教师。首先是医学教师上岗前,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恶补”医学传统文化精华;上岗后,在此基础上可以长期参与培训或者各种会议,不断的丰富其传统文化底蕴,不断的提升其人文素养,这样就能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等人文知识,从而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杜治政.守住医学的疆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13.
[2]卡斯蒂廖尼.医学史(上)[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5.
[3]李霞,刘树林,姜大巍,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药学教育,2014(4):14-16.
[4]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5):789-792.
[5]王永进.试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困境与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9-13.
王文梅 李永利 包头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包头医学院院长办公室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