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软肋。论述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状况,及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提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强化实践教育活动,对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所处的社会已处于人文精神突显的时代,然而大学毕业生步入职场后在人文素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欠缺,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
一、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的因素
1.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文化滋养。不少学生刚上大学时兴趣广泛,但知识面较窄;也有一些学工科或理科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就不再看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导致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浅薄,缺乏对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欠缺深厚的民族文化滋养。
2.道德水准下降,社会公德失范。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确保了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安全稳定的忠实卫士,但一些学生身上表现出的有知识没文化、不遵守社会公德等不文明举止屡见不鲜,其社会公德的丧失令人不齿。
3.价值观不明确,缺乏社会责任感。“90后”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也是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成果最深的一代。他们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和信息,利用网络与人交流,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意识有着更高的诉求,他们将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将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将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在道德与责任层面,则表现出对社会的终极关怀意识淡漠。因此,他们急需在软性、非智力因素方面加强锤炼。
二、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及历史原因
1.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极不平衡,是造成大学人文教育被忽视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牢不可破,吸引着一代代学子以学理工科为荣,加剧了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轻视。而大学所谓的人文教育,也在科技教育的强势背景下,只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情感教育。
2.我国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也是导致大学人文教育失落的原因之一。上世纪50年代后,极左思潮将人文学科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基本停止或取消。那时为了迅速摆脱贫穷,赶上发达国家,使工业技术不断升级,学术和教育乃至科技都以服务经济增长为目标。这虽然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不利于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卓越人才的培养。
3.如今的学校教育并没有把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传授科学知识摆在同等位置,而是一味地以分数代替素质。从小学到大学的思品课都囿于简单的政治说教,没有几所学校真正把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当作教学任务来抓,传承了几千年的以“修德、讲学、习义、改过”的孔子仁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人文教育传统被抛至一旁。尤其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育基本成了简单的应试教育,即考什么教什么。而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代表我国教育最高水平的大学教育,也成了把学生锻造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机器。
三、加强对在校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当前各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低下,应采取以下解决对策。
1.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必须彻底改变将大学教育归结为专业教育的观念。在1996年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了一个基本原则,即教育应当促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重新安排,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而不是作为一种经济竞争、生存竞争的工具。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校园里所有教职员工的责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依靠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中受到熏陶与启迪,从而习得一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3.强化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虎啸深山。当前为数众多的学生自理能力差,社会经验欠缺,这和他们在应试教育中只知道读书、不接触社会有关。只有放眼世界、接触社会,才能开阔视野,获得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将自己塑造成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本土情怀的专业人才。多年来,高等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本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场所,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后备人才的重要使命,只有不遗余力地下大力气培养并提高在校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0
[3]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关联[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
作者:谢新利 高春鸿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