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一、明确目标,培养素质
教师要明确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具体目标。该目标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首先,语文课具有工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既是交际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斯大林语)。如果忽视“工具性”这一特点,就会导致“空洞说教”局面的出现,削弱语文能力的训练,降低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其次,语言是没有阶级性,但是言语作品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了。语文课本上的范文都是教材编写组里的专家们精雕细选,从浩如烟海的传世精典和现代报刊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有的文章语言精美,有的文章寓意深刻,有的文章情意浓浓……总之,好文章都是有灵有肉的,都是思想和内容完善统一的佳品,让人读后有美的享受,有灵魂的顿悟,有借鉴的经验,能够让学生在这些优美的作品中成人、成才、成功。所以,我们就要利用语文课“思想性”这一特点,发挥语文课特有的先进思想对学生的教育感染作用,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培养成祖国的栋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第二个目标。当然,语文课有知识性这一特点,“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语)。通过语文课,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质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目标。
二、多元评价,穷则思变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过时的课堂教学方式,让新兴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1.变空心型为实心型。
语文教学要求在最少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明确的教学目标,克服应试教育中盲目“以多取胜”的指导思想,以题海战术制约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应把教学大纲要求具体化,通过分步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会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成绩,最终达到素质教育总要求。
2.变知识型为能力型。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教育视野狭隘、封闭、学生高分低能。而素质教育则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训练应是贯穿语文教材的主线。
3.变被动型为主动型。
学生是素质教育之本。传统的被动型的“填鸭式”的教学已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创造思维,从而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终使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施素质教育,应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在书本学习,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特别是语文课中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教师则成为学生的主导,而学生要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产生要强烈把语文学好的冲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课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且能使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联系生活,开展讨论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各类知识于一体,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什么常规的语文课堂,学生总是不能主动参与呢?究其原因,一是某些知识枯燥乏味;二是离现实很远,纸上谈兵,抽象空洞。对此,教师不妨发动学生力量,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现实事件,留心报刊文摘及电视内容,开设讨论课。如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日本人为什么要说是他们的?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当我在课堂上一提及,立即全班沸腾,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的分析头头是道,颇有说服力。于是在本周的练笔本上,很多学生写到这一话题。有的学生以议论文形式进行评论,入木三分;有的学生写小说来寄托深刻寓意;有的学生写诗歌进行感情抒发……学生作文十分生动深刻,甚至平时对写作毫无热情的学生也空前展示了他们的作文能力。这才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能够真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而是全班同学都参加的讨论会。而且,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思考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甚至表演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可使他们更容易地接受知识。
作者:龙仁华 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五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