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1、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现状
1.1、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它也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机遇。素质教育不仅是体育教学发挥其社会价值和功能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本体功能发挥的需要。所谓体育教育本体功能是指:改善学生体质,展示学生的特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易于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依据刘林、景文胜在《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所说那样“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自身需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刘庆谊所说,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文的创新与继承。
1.2、素质教育的现状
体育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特长,展示学生特性,促进学生素质以及社会化的提高,同时也易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首先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不同学者依据自己的角度,陈述了很多的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体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运动为主的“三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以“体育能力”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竞技体育”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成功体育”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等。
(2)只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却忽略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尺度把握不适,导致以兴趣作为教学的指导,使学生以发展个性为借口放任自流,忽视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
(3)在体育教学中,硬件资源不足,特别是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其硬件资源严重缺失导致素质教育很难实施。因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育工作者应因地制宜,依据实际,扬长补短,开展素质教育,创办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高校。
2、体育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针对我国体育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现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生物、心理学一级社会理论作为指导,制定合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延长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的时间。下面进行具体讲解。
2.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高校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主体也是大学生。体育高校教学的重点是能否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想增强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就必须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对体育的本体功能,体育与健康以及生命质量的关系等有了解还要掌握体育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即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也可以增强其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重视体育的好习惯。所以说,体育高校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实践,轻理论”,要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使学生字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养成终身重视体育的理念。
2.2、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育体是指对体育大学生的体育培育;育心是指对高校体育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完善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对知识、技术以及技能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个基本任务多年来一直未变,并一直受到体育高校教师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已经被提及,并引起了广大工作者的重视,也为高校进行体育革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具备以下心理素质:具有自立、自强、自信以及自尊的精神;具有坚定的意志,冷静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具有顽强的竞争精神以及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团结的能力以及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对待育心和育体的关系,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把育心和育体紧密的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于高校的体育在各个环节上有机结合;依据体育高校建设的两重性,在实际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上必须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的同时,自己必须完成。
2.3、以生物、心理学一级社会理论作为指导,制定合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的形式也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从传统的只侧重“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转变。也就是说,现今应侧重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并具有高科技的时代所需的能力素质。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为:教育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是他们渴望体育,主动练习体育的习惯,使体育逐渐形成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并完善其个性发展;促使学生的身心的自我完善,并把生活作为日常的一部分;培养自己能参与并享受社会体育文化具有的时代精神,把自己培养成文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4、以“终身体育”为主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和习惯。终身教育指导思想的产生于当下体育的需求密切相关。在终身教育思想者的眼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把终身教育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改善,劳动时间也大大降低,这使得很多人具有大量闲暇时间,体育作为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也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意识,也可使大学生自觉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益身心。
2.5、延长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的时间
现今很多的高校,开设体育课程仅在大一、二年级,这种开设课堂的方式,既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利于大学生养成好的体育意识以及终身体育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爱好体育的能力,并养成自觉运动的习惯,这不仅要求高校在大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也要在大三、四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以及一些体育选修课,否则要实施其目标将会非常困难。
3、结论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文化、心理以及生理等的全面发展,推进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传承。素质教育的根本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在现今的大潮流下越来值得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体育学生的重要的途径,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实施,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求,还可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廖生波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